前不久,我得到一臺免費的電子書閱讀器。把玩了一陣子之后,我感覺雖然閱讀書籍本身很方便(如字體可以放大縮小,碰到外文單字可徑自使用內建的字典查詢,可以劃重點并節錄成自己的書摘等),但對于習慣購買與閱讀暢銷書或新書的我來說,還是會有一點不方便。
為此,我就不免想,現階段華文出版沒有太多暢銷書或新書的電子版可以銷售的情況來看,電子書是否就沒搞頭了?
認真思考了一下,似乎也不盡然如此。暢銷書或新書雖然在出版市場的營業額所占比例較高,但是,老書、常銷書在出版市場也還是有一定的銷量,只要圖書商品數量夠多,發揮長尾效應,電子書在暢銷書或新書還沒加入之前,還是有切入點的。
公版書,但要懂得包裝與營銷
免版權費的公版書,其實老早就成為電子書閱讀器的必備免費贈書,每一家的電子書內容商與閱讀器廠商,都提供了大量免費的公版書。
表面上看來,確實如此。
但是,僅在電子書(閱讀器)中,收入大量免費的公版書(通常用來夸示閱讀器的容量)是不夠的。
公版書,還必須努力找出新的附加價值,挖掘書籍與現代讀者的銜接點,才能吸引人。如,臺灣的新經典出版社前不久推出了《大亨小傳》,不但重新翻譯,設計了精美的封面,還找來了村上春樹的文章(村上很迷《大亨小傳》),一經推出馬上引起轟動,沖上暢銷書排行榜。
前幾年,臺灣的商周出版社翻出了更早期的公版書——薩德侯爵的《索多瑪的120天》,透過重新包裝、營銷,炒熱話題,銷售成績也頗不俗,銷量破萬。
再如,大陸的電視節目“百家講堂”,重新捧紅了《論語》《三國志》《紅樓夢》等老書,靠的就是替老公版書添加新活水。
也就是說,公版書的銷售,其實是貴“精”而不貴“多”,并且需要幫公版書找到新的包裝或營銷的切入點。如果只因公版書取得的成本低,以出版市場習慣的“便宜又大碗”的模式銷售,恐怕將使得本該是知識寶庫、活水源頭的公版書,成為聊備一格的花瓶,實在可惜。
曾經暢銷一時而后卻消失無蹤的老書們
雖然說,如今的出版市場以新書營銷與價格戰作為主要利潤來源,常銷書逐漸被壓縮、邊緣化。但是,我不認為今天的讀者已經不需要常銷書中的好東西。相反的,許多讀者其實很需要,二手書市場的繁榮,以及圖書館的使用率不斷攀升,就是最好的佐證。
再者,迫于現今產業型態,一些沒能在剛出版時透過營銷傳遞給讀者的好書,很可能在過了新書周期之后就被市場淘汰,甚至因為出版社營運狀況不佳而結束時,這些好書最后從市場上消失。例如,曾經在臺灣暢銷一時,卻消失了好一陣子的《誰動了我的奶酪?》,最近便由皇冠出版集團重新拿下紙本版權并隨即沖上暢銷書排行榜。
電子書的高容納量以及永遠不下架(絕版)的特性,完全可以彌補紙本書因為產業型態而被迫退出市場的不足。
也就是說,當前電子書尚未具備搶下暢銷書或新書的規模經濟時,不妨回頭從過去的書海中去尋找曾經一度暢銷后來絕版,或者可能暢銷但卻沒能有機會出頭的作品,設法取得這些書的版權。甚至不一定是暢銷書、常銷書,而是一些年代稍微久遠的絕版好書。
過去的讀者,要想尋找這些好書,得求助于圖書館或二手書店。有了電子書以后便不一樣了,電子書商透過合約簽訂,甚至能夠成為某一特定電子書內容商城的獨家產品。只要累積的數量夠多,電子書發揮長尾效應后,還可重新活躍常銷書市場。
的確,建立商品數據庫總是耗時而辛苦,特別是后來進入的廠商,面對茫茫書海,要從零開始建立書單的確不容易,但是,唯有建立豐富且無人可以取代的圖書數據庫,才有機會吸引讀者的目光,建立新的圖書消費模式。
教科書/教輔書,減輕書包重量的無限商機
在臺灣,中小學生書包過重已經成為嚴重問題,小學生每天得在學校門口稱書包的重量,要是超過學生體重的1/8就會判定為過重,不準進入學校。
小學尚且如此,中學更是嚴重。
電子書,完全可以解決書包過重的問題。
電子書可以減輕的并不只是教科書的重量,其他如參考書、測驗卷、字辭典、課外讀物、才藝班的教材等,也都能透過電子化來減輕重量,后列幾種的總重量更早已超越教科書了。
電子書內容廠商可以透過和民間教科書、參考書出版社合作,推出完整內載教材的電子書,開發專門給學生使用的電子書,甚至還能在電子書中附加各種字辭典、課外閱讀讀物。
對教科書廠商來說可以節省印刷費用,對學生來說可以減輕重量,對電子書廠商來說則是從小培養用戶的使用忠誠度,乃是一舉三贏。
還有很多值得電子化的圖書
其實,本文僅簡單列舉了三種新刊圖書之外,電子書內容廠商可以開發、拓展的圖書類型,其他如報紙、雜志、博客的電子版也可以進行挖掘取得。
當然,凡是可以提供讀者閱讀的文字、圖片(如漫畫)或影像,都可以是電子書內容廠商開發的目標,電子書廠商在暢銷新書無法取得的情況下,必須另建市場利基,另辟蹊徑以創造電子書的規模經濟,以及使用者非“上”不可的習慣,而非期待目前的出版社釋出其獲利核心的暢銷書或新書,才能從紙本書主導的臺灣出版產業中殺出一條血路。否則,就算將來圖書市場順利電子化,恐怕能夠享受甜美果實的,也是其他電子書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