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抽象畫的科學秘密
許多人看到抽象畫作品的第一反應是:看不懂。這看起來有非常充分的理由,即抽象畫的內容不反映任何現實中存在的事物。不過,繼續追問下去,事情就開始有趣了:那些雜亂無章的線條為什么能產生美感?
大師的抽象畫與
小孩子的涂鴉有什么區別嗎?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教授森伊爾·齊格(Semir Zeki)十多年前創立了一個新的學科—神經美學。這個學科有一個基本的認識:許多杰出的畫作之所以能夠令人欣賞,是因為畫家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利用了人腦的活動規律。十多年來,相關的研究已經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結果。
抽象畫中的組成部分真的是“雜亂”的嗎?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一些研究人員為此做了個實驗。他們從資料庫中選擇了數十幅具象派畫作和抽象派畫作,然后用Photoshop把畫中的某個物體挪一下位置。他們還將這些畫做了虛化處理,于是又產生了另外幾十幅看起來很模糊的畫。每幅畫都會在受試者眼前停留一會兒,受試者需要根據其喜愛程度打分。研究人員用功能性核磁共振記錄下受試者的腦部活動。
結果發現,所有人都更喜歡原作。此外,在觀察被改變的畫面時,受試者大腦中負責意義和解讀的區域的活躍程度降低了。這說明人腦會注意畫家在畫中所做的精心安排和畫作背后的意圖,即使這是人們自己都意識不到的事情。
美國波士頓學院心理學系的安吉麗娜·霍利-多蘭(Angelina Hawley-Dolan)2011年設計了一個很有名的實驗,來查看抽象畫杰作與雜亂無章的涂鴉之間究竟有沒有區別。她找來兩組畫,一組是抽象畫藝術家的作品,一組是嬰兒、黑猩猩或者大象的涂鴉。實驗中耍花招的地方在于,她給其中一些畫加上了標簽,而事實上這些標簽是混亂的,也就是說,當受試者以為他看到的是一幅藝術家作品時,他看到的實際上可能是大象的作品。不過,即便如此,受試者們還是表現出更喜歡那些被人們普遍接受的人類的作品。
大腦如何欣賞抽象畫?
另一方面,一幅畫作的復雜程度也是很有講究的。英國利物浦大學的心理學家在計算機上開發了一種壓縮算法,能夠把抽象畫壓縮到最小的字節數。越復雜的畫作,壓縮后的字節數也就越多。這為客觀考察畫作的復雜程度提供了一種方法。而壓縮的結果顯示,一些歷史上著名畫家的作品的復雜程度是處于一個特定的范圍之中的,這種復雜度可能正是最能夠取悅人腦的復雜度。如果過于簡單了,人就會覺得無聊;如果太過復雜了,知覺就會超載。
還有學者認為,人們在欣賞抽象畫作品的時候,腦內的“鏡像神經元”起了作用。這種神經元讓人和猴子能夠在頭腦中模仿他人的動作,就像自己在進行這個動作一樣。你在看到一個頗有個性的簽名時,是否會不自覺地想象簽名者運筆的過程呢?類似的事情可能也發生在我們欣賞抽象畫之時。人腦試圖重現作者的繪畫過程可能會讓人體會到畫家繪畫時的情緒,因而被感染。看“潑灑畫”的人可能最容易體會到這一點。
人們在欣賞抽象畫時,還會把它當成一個謎題來解答。一旦在畫作中找到了熟悉的形狀或者意義,即便這只是錯覺,觀察者也會有一種得到報償的快感。畫家也學會了利用這種“視覺不明確性”來創作作品。這個過程中的一個困難的問題便是,如何既不讓畫面過于雜亂無章,又不讓畫面太簡單而讓人輕易認出物體。
十萬個為什么那些我們以為自己知道的事兒
星座的形狀是一直不變的嗎?
@Steed的圍脖:每一顆恒星都在朝不同的方向運動,這在天文學上叫做恒星的“自行”。放到萬年甚至十萬年的時間長度上來說,星座的形狀是會發生明顯變化的。只不過由于這些恒星距離我們非常遙遠,所以在短短幾十年里看不出它們的變化。via果殼問答
為什么選小白鼠作為實驗動物?
@alphaSMA:小鼠是目前基因組比較清楚的幾個物種之一,它們內臟結構與人相似,和人類基因組的相似性也很高。它們個頭小、飼養容易、繁殖快、容易培育某些特殊品種,這些對試驗都很有利。另外,試驗用小鼠也有黑色、灰色等品種,并非都是白色的。via果殼問答
圖說草木蟲魚識之有益
蜂鳥
學 名:Trochilidae
蜂鳥是大自然的杰作:輕盈、迅疾、敏捷、優雅,有著華麗的羽毛。它的飛行本領高超,可以倒退飛行(是唯一可以向后飛的鳥),垂直起落,甚至可以在空中靜止4~5分鐘。它的羽毛顏色大多十分鮮艷,具有寶石般的光澤。人們稱之為“神鳥”、“彗星”、“森林女神”和“花冠”等。蜂鳥僅分布于美洲。其中產于古巴的吸蜜蜂鳥體長只有5.6厘米,體重僅2克左右,其個頭兒和蜜蜂差不多,是世界上體形最小的鳥類,它的卵比一個句號大不了多少。
新知科技改變生活
【從恐龍和被封存在琥珀中的古昆蟲中提取DNA不現實】通過比較樣本的年代以及DNA分解的程度,研究人員推算出DNA的半衰期為521年。這就意味著,在521年后,一個樣本中的DNA有一半會降解掉。大約在150萬年后,剩下的DNA鏈便因為太短而無法傳遞有意義的信息。via環球科學雜志社
【小鼠可變身探雷超級英雄】紐約城市大學對老鼠進行基因改造后,可使其鼻子對普通炸藥散發的氣味增加500倍以上的敏感度,變身超級探雷英雄,將其放置在戰區可用于發現隱藏地雷位置,而且不會發生引爆的情況。研究人員解釋道,當在小鼠皮膚下放置的微芯片感應到一點點三硝基甲苯(TNT)時,便可將信息無線傳遞給附近的計算機。via科技傳播雜志
【“北冰洋”將消失】據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統計,在剛剛過去的融冰季中,北冰洋海冰覆蓋率最低只有24%,這是有觀測史以來的最低水平。也許2020年,夏天的北冰洋上就沒有冰了。在我們擔憂北極熊滅絕、凍土融化釋放甲烷加劇氣候變化和生態變化的同時,也想著給北冰洋換個沒有“冰”的名字吧。via環球科學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