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那些掉進錢眼兒里的財迷,人們總愛說他們一身“銅臭味”。估計錢自己也沒想到,有一天,它會跟“俗氣”這個詞站在一起,竟然還惹上了什么“銅臭味”。其實,錢干的好事也不少,沒有它,人們衣、食、住、行的商品交換可少了一把重要的衡量尺子。千百年來,人們在跟錢打交道的過程中,給它起了不少雅號。有了這些雅號,錢可要大吼一聲了:“誰還敢說我俗氣?”看完下面的文字,說不定,你也會打心眼里覺得錢真有內涵呢!
討人喜歡的“鄧通”
“乖乖,鄧通怎么不見了?”你八成認為他的哪位朋友走丟了吧?過了一會兒,他興奮異常地從口袋里翻出幾個鋼蹦兒,大喊:“原來在這兒呀!”你可千萬別傻眼,鄧通也是錢的名字。
鄧通是西漢孝文帝劉恒的一位寵臣的名字。據史書上記載,鄧通是皇宮里專門掌管行船的黃頭郎。有一天,孝文帝夢見一個黃頭郎推了自己一把,幫助自己登上了天。夢醒后,孝文帝發現了鄧通,他覺得鄧通就是自己夢中的恩人,于是大加賞賜,還把鄧通家鄉附近的大、小銅山都賞賜給了鄧通,讓鄧通鑄造自己的錢幣。鄧通的家人十分感恩,雇來工匠精工細作,制作出來的錢幣有光澤,厚薄均勻,分量足,質地又純,自然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喜愛,人們管這種錢就叫鄧通錢。后世人們還常常用它來指代錢呢!
小鏈接
為什么集幣迷們互相稱呼對方為“泉友”?
泉這個名字出現在戰國時候。泉是由來自四面八方的水匯集而成的,然后再流向四面八方。而錢沒有腳也能周游四方,走遍天下。這一點它們多像啊!再加上錢與泉的發音相近,人們就干脆用泉來給錢做雅號了。泉友是集幣迷之間的稱呼,泉學家自然就指錢幣學家啦。
拆字得來的“白水真人”
說句實話,要把整天在市場上和攤販打交道的錢和“真人”這樣的雅號聯系在一起,還真讓人佩服古人的想象力。其實,從泉這個名字里你就能看出些道道來。把上下結構的泉字拆開,不就得到了“白”“水”兩個字嗎?
東漢建立之后,皇帝劉秀繼續沿用前朝人使用的錢幣——貨泉。因為貨泉兩個字在錢幣上是用篆書書寫的,“泉”可以拆成“白”和“水”,而“貨”的繁體字看起來就像是亻+“真”字。巧了,當年劉秀正好是在白水鄉起兵,他把貨泉看成是老天給的預兆,所以他稱自己為“白水真人”,把貨泉也改稱為“白水真人”錢。
莫名其妙的“阿堵物”
這個稱呼看起來有些莫名其妙,它的來歷真是讓人忍不住發笑。
南北朝時期有一位名人叫做王衍。他一向為人清高,錢在他眼里簡直俗不可耐,一提它好像就會有損自己的清名,所以,他從來不屑于提“錢”字。他的妻子想試探一下他,就趁他睡著的時候讓仆人用錢把床圍了起來。王衍醒來后下不了床,十分生氣,連忙叫仆人拿開這些“阿堵物”。“阿堵”是當時人們流行的口頭語,意思是“這個”。“阿堵物”就是“這個東西”。從那以后,“阿堵物”這個名字就出了名了,也成為了錢的別稱。不過現在的人說起這個別稱的時候,話里面還有些諷刺的意味。
“孔方兄”有來頭
啊哈,這個稱呼大家也許并不陌生,它在好多影視作品里都出現過呢。這個名字很好理解,銅錢嘛,不都是方孔的嗎?方孔,孔方,名字不就這么叫出來了。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為什么銅錢會有一個方孔呢?為了方便制作,古人把一百多個銅錢的半成品用一根棍子穿起來,再來調整銅錢的外沿。如果棍子是圓的,修銼銅錢的時候,銅錢會來回轉動。如果用方棍穿錢,銅錢就沒法移動了,避免了很多麻煩,這不,銅錢中間就有了方孔了。
那為什么管銅錢叫“兄”,不叫“弟”呢?去看看錢字的繁體字吧,它由“金”“戈”“戈”組成,“戈”正好與“哥”同音,所以“兄”就是這么來的。
連綿不絕的“青蚨”
神話故事里也有關于錢的奇聞軼事。晉朝的干寶在《搜神記》里寫過這樣一種蟲,它生活在南方,長得像蟬,卻有著一對像蝴蝶一樣寬大的翅膀。它會附在花草的葉子上產卵,如果有人偷偷地把卵拿走了,蟲媽媽一定會飛到藏卵的地方,不管離得有多遠。這種蟲的名字叫做青蚨,也叫魚伯。要是把青蚨媽媽的血涂在81枚銅錢上,再用青蚨孩子的血涂在另外81枚銅錢上,不管是用母錢還是子錢去買東西,用掉的錢都會再飛回來。這樣一來,錢可就永遠都用不完了呀。這種虛構的神話故事讓人們充滿了幻想,難怪會被人們津津樂道了,“青蚨”這個錢的代名詞也就流傳了下來。
找化身的“上清童子”
這個名字出自唐朝人鄭還古的《博異志》。說的是貞觀年問,岑文本在一座山的山頂避暑,有一天忽然聽到敲門聲。他打開門,有一個名叫“上清五銖”的童子出現在門口。說了一會兒話之后,童子就在墻角消失了。岑文本跑過去一看,地上躺著一枚五銖錢。他猛然醒悟:“上清童子”就是錢的化身呀。所以唐朝以后,人們就用“上清童子”作為錢的代名詞。
瞧,你不知道整天跟我們打交道的錢還有這么多的故事吧!看了這么多,你還會說錢俗氣嗎?
小鏈接
沒奈何
宋朝人張循王十分富有,他整天擔心有小偷來偷他家的錢財,所以想了個招兒。他讓人把每一千兩白銀熔成一個大球,他管這個值錢的大球叫“沒奈何”,意思是誰也奈何不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