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眼在哪里
在縫紉機出現之前,人類很早就發明了針這種神奇的工具。最早的針用動物骨頭制作,一開始沒有針眼,只能在獸皮上扎個孔,然后用麻線去穿接和打結。針眼的發明絕對在人類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此以后,人類就可以相對方便簡單地制作衣服,遮體避寒了。
然而,千萬年來,一針一線縫制衣服始終是一件耗時費力的工作。到了18世紀,變革終于來臨了。
當時,英國的工業革命大大促進了紡織業的迅猛發展,各種紡織品的產量仿佛一夜間猛增起來。然而,紡織物多了,裁縫的數量卻并沒有水漲船高,面對堆積如山的布匹,裁縫們只能加班加點,效率卻提高不了多少。
怎樣才能讓縫紉工作快速有效地進行呢?很多人都在琢磨這件事,卻始終造不出能像人手那樣操作針線的機器。
1755年,德國人查爾斯·F·威廉森在英國工作時,發明了一種兩頭都是針尖的繡花針,針眼卻在針的中間。這個發明打開了一些人的思路:為什么針眼一定要在尾端呢?
百花齊放的縫紉機
1790年,英國人托馬斯·賽特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先打孔后穿線的單線鏈式線跡縫紉機,雖然不能縫制衣服,但可以縫制皮鞋。可惜他的發明一直擱置在專利機構,沒有獲得相關專利,也沒有量產。
三年后,德國人巴塞扎爾·克雷姆斯發明了關鍵的部件:縫紉機針。這種縫紉機針將穿線孔設在針尖部位,隨著針上下運動,針尖穿透布料,就能隨之將線穿過去。同一年,奧地利裁縫約瑟夫·馬德斯柏格也制造出了自己的縫紉機,并制作了一批量產機型,還取得了專利。可以說,縫紉機在解決了針眼位置的問題后,獲得了長足的進步。
但是,縫紉機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被裁縫們嘲笑,這是為什么?
用速度說話
在縫紉機發展初期,速度不快是一個致命傷,難怪裁縫們會嘲笑這種笨重的機器嘍!1830年,法國裁縫特勒米·蒂莫尼埃制造出了一種新縫紉機,速度達到了每分鐘100針左右,卻引起了裁縫行業的不滿,裁縫們甚至以武力破壞蒂莫尼埃的縫紉機工廠,蒂莫尼埃最終只能無奈地放棄。
14年后的1844年,美國人埃里阿斯·豪斯幾乎成功地拯救了縫紉機。他發明了鎖式線跡縫紉機,速度突破了每分鐘400針,使縫紉機真正可以擔當批量制衣的重任了。豪斯自豪地舉行了一場比賽,他的縫紉機輕松擊敗5名嫻熟的縫紉女工,贏得了人們的驚嘆。
然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服裝廠害怕縫紉機造成工人失業,居然把豪斯開除了,他的縫紉機也沒有得到推廣。
縫紉機大王
技術進步的腳步豈是服裝廠小老板能擋得住的?僅僅6年后,美國人艾薩克·梅里特·勝家也發明了自己的鎖式線跡縫紉機,并申請了專利,自己成立了勝家縫紉機公司,不斷生產和改進縫紉機技術。縫紉機的時代終于到來了!
勝家的縫紉機速度更快,可靠性更高。更可貴的是,他不斷研發新技術。1858年,勝家出品了第一臺家用縫紉機;1889年,勝家公司誕生了世界第一臺電動縫紉機,將縫紉速度提高到了3000針/分;1965年,勝家公司推出了自動剪線裝置,使縫制功效提高20%以上;1975年,勝家公司又發明了世界第一臺電腦控制多功能家用縫紉機……
未來的縫紉機什么樣?誰也說不準,不過很多公司正在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