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藝噘著嘴回家,砰地一聲關上門。老媽知道:這丫頭準是又和同學鬧矛盾了。
果然吃晚飯時,韋藝開始痛訴班級抗爭史:有什么了不起,我不過是說了幾句實話那個彭宇就受不了了,本來他就是死腦瓜子嘛,凡事想都不想就問別人!
還有,我就煩溫晴,說話干嗎總是那么小聲,磨磨嘰嘰。可是他們居然對我說:韋藝,就你好,就你一點缺點都沒有,就你有個性!
老媽,你說這是什么話?他們該不是嫉妒我才這樣說的吧?
老媽還沒說話,老爸先接上了茬:小藝,你想過沒有,為什么總與同學鬧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呢?你有最好的朋友嗎?
韋藝低了低頭,說:我才不稀罕呢!我學習好,樣樣優秀,他們嫉妒才這樣的。
來家里玩的小舅舅聽了,笑出聲來:我說小藝,你也太自負了吧!
韋藝瞪了小舅舅一眼:反正我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問題。
老媽說:你最大的問題就是個性太強。有話不會拐彎說。
韋藝:有一說一,為什么要拐彎說?
老媽:你一直是個很有正義感的孩子,這一點老媽非常欣慰。但是小藝,人是生活在群體之中的,說話做事都得先考慮別人的感受,不能光顧自己的想法,我自己想怎么說就怎么說,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特立獨行,這是不行的。
老爸:追求個性這沒錯,但過于強烈的個性,會阻礙你與別人的交往,成為你融入社會或者集體的一個障礙。
老媽:你爸爸說得很對。唯有在做事時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你才有可能被他人接納。所以,在與別人交往過程中,要記住:第二做自己。
韋藝:第二做自己?
老媽:是的,就像上次你們一同參加市里中學生技能競賽,本來以你的實力,應該可以做得很好的。但就是因為你只想著突出自己,不照顧小組里其他成員的情緒,結果在壘積木時,你指手劃腳,組員們最終放棄了比賽。那次媽媽提醒過你,可你還是我行我素。
韋藝:可是現在不就是讓人彰顯個性嗎?聽你們的意思是讓我收斂我的個性嘍?
老爸:不是收斂個性,而是做事時不要處處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問題,也要為對方著想。想想如果別人這樣說你,這樣對待你,你會怎么想,怎么做?心直口快并不總是優點。我行我素也并不總是個性。我認為最好的個性是能同不同的人打交道,適當地把自己的個性上的刺放柔軟些,不傷到他人,也不埋沒自己,這才最好。
舅舅:你爸爸說得沒錯。據說呀,未來人才里,與人溝通能力強是一項很重要的指標呢。
老媽給韋藝夾了塊麻辣鱈魚,說:其實你們這一代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難免會以自我為中心,但是你們會長大,會與不同的人打交道,必需學會尊重人,學會與人溝通,這樣,你才能快樂,才會更好地發揮你的聰明才智。你一直是個聰明優秀的孩子,老媽老爸都相信,你會很好地處理與同學之間的關系的。
老爸握住韋藝的手: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所以有獨特個性的人才會在人群中脫穎而出。但是,同是人又是社會的人,是生活在群體中的人,我們要尊重生活里的每個人,第二做自己。知道嗎?
韋藝點點頭。我會好好想想你們說的話的。
舅舅笑了:其實你已經開始改變了。若是從前你爸你媽說了這番話,你不嫌煩也早哭鼻子了。
那晚,韋藝在日記里寫道:第二做自己,以后,說話做事都要學會換位思考,不能只憑自己的喜好辦事。
我要由長滿刺的刺猬變成善解人意的巴布。嘻嘻,巴布就是我家那只很聰明的小狗狗啊。
那晚,韋藝睡得很香。
12歲前必須做的15件事情
日前,澳大利亞政府向小學生派發了超過4萬本“大自然游樂通行證”,目的是讓孩子通過親近大自然、多運動來變聰明,以及提高孩子應對挑戰的能力。該活動所提倡的“12歲前必須做的15件事情”具體包括:
1 爬樹。
2 自建小型雜物房。
3 在滿天星星的天空下睡覺(露營)。
4 發明一種游戲且能玩這種游戲超過3天。
5 學習游泳。
6 追逐波浪。
7 遠足。
8 在小溪邊玩耍。
9 游覽一個國家公園。
10 在雨中嬉戲。
11 捕捉蝌蚪。
12 在沙灘上堆城堡。
13 做一個泥餡餅。
14 種植物并觀察植物生長。
15 學騎自行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