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叫巴拉巴西的家伙說,根據他的研究,93%的人類行為都在預料之中,“人生無常”的感嘆并不準確。93%這個數據來自“美元之旅”網絡實驗。實驗歷時數年,通過追蹤鈔票的去向得出結論:看似隨機的鈔票流動其實是有規(guī)律的,93%的鈔票都有相似的漫游歷程,只有7%例外。
在新作《爆發(fā)》中,巴拉巴西把這種看似紛雜、實則有序的人類行為模式命名為“爆發(fā)”:人們的工作、娛樂和其他種種活動都具有間歇性,會在短期內突然爆發(fā),然后又幾乎陷入沉寂。
這幾乎是個人盡皆知的真理:如果哥們你背了一個星期單詞,周末十有八九要打一場電腦游戲;如果姑娘你在長假前加了一個月班,一旦放假你基本上立刻要去逛街;如果年終獎金額可觀,大部分人都會有一筆短期內的大額開銷:要么還債,要么消費。更容易預測的是你的女朋友,如果你忘了她的生日或者各種節(jié)假紀念日,那么……
當然,這一切是以既有數據為參考的:你連續(xù)在淘寶上買了好幾條棉毛褲,系統(tǒng)才會自動給你推薦各種保暖衣物;你在豆瓣上登記了不少動作片,那么系統(tǒng)才會把更多動作片放進“猜你喜歡”這個模塊里。
巴拉巴西的重點是,既然我們能夠預測這些生活瑣事甚至從中找到商機,那么在數據充足的情況下,我們就能在更大尺度上預測人類的行為。預測的范圍從“這位丈夫是否會有婚外情”到“敵國新總統(tǒng)發(fā)動核戰(zhàn)爭的可能性多大”。
在互聯網時代,數據恰恰是最不缺少的資源。街旁、搖一搖、百度地圖等軟件可以采集我們在地球上的運動軌跡,網絡銀行可以記錄收支情況和花錢習慣,社交網站掌握朋友圈,而郵件、微博、文檔等等無所不在的軟件可以記錄下我們的幾乎全部言行。
身處“大數據時代”,人們的行為、觀點、言論、喜好、習慣都被數據化記載,為預測人類行為提供了大量參考。如果我們能從這個龐大的數據庫中有效提出所有信息、建立靠譜的分析模型,那么,你會怎么想、怎么說、怎么看,有93%的可能符合系統(tǒng)的推斷。
從這個意義上說,誰掌握了數據,誰就掌握了未來,人們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系統(tǒng)的預測。這個結論有些嚇人。不過好在我們還有剩下的7%—盡管93%都是舉止靠譜的正常人,但誰說歷史不是由那7%的天才和瘋子推動的呢?
銀行靠什么賺錢
銀行里永遠有人在排隊。
看起來,它的每一筆業(yè)務都很微利,有時還要付錢給你當利息。你是不是好奇過,銀行是怎么賺錢養(yǎng)活自己的?
首先,你要知道,我們日常所接觸的銀行,基本上只是“商業(yè)銀行”。此外,還有央行和政策性專業(yè)銀行,比如人民銀行和國家開發(fā)銀行。
然后回答問題:商業(yè)銀行賺錢靠負債業(yè)務、資產類業(yè)務和中間業(yè)務。
翻譯成“人話”,回答是這樣的:銀行接受客戶的存錢稱之為負債業(yè)務,而貸款則是所謂的資產類業(yè)務。商業(yè)銀行做事是有原則的:收取的利息永遠要比付出的要高。中間的價差就成了銀行的主要利潤。所以你知道為什么各家銀行都不斷慫恿你辦信用卡,非要借錢給你花,還求你分期還錢了吧?
除此之外,商業(yè)銀行還會提供各種金融服務,代繳暖氣費、兌換外幣或者代發(fā)工資等。這些銀行“中間業(yè)務”,賺的都是辛苦錢—積少成多的手續(xù)費。近年來,商業(yè)銀行還能買點債券做投資。
聽起來很簡單。但你不知道的是,商業(yè)銀行能用來賺錢的資金遠遠大于人們存進去的數量。
假設富二代在銀行里存了1000元,那么銀行在按規(guī)定留下一部分準備金后(準備金是國家規(guī)定銀行必須自己留著的錢,假設是10%),可以借出的就是900元。然后銀行把900元貸款給了希望用資金為公司購買設備的創(chuàng)業(yè)者,這筆錢會落入設備生產公司的手中,而設備生產公司會把這900元再次存入銀行。此時,銀行可以在留下準備金后,把810元借給希望貸款買房的中產男。而中產男的810元又會被房地產公司存入銀行。一次次周而復始后,銀行實際上借出去的錢遠比最初的1000元要多。
所以,商業(yè)銀行除了放“高利貸”和收“中介費”外,還可以在資金方面以小博大,怎么看也是個一本萬利、萬無一失的買賣。
但事實上,商業(yè)銀行也有風險。
如果不幸出現所有儲戶同時要取出存款的情況,那么已經將大多數資金用于周轉的銀行就不能滿足要求,只能選擇破產了。而一家商業(yè)銀行的信用發(fā)生危機時,這種專業(yè)術語叫“擠兌”的情況很可能會發(fā)生。
而另一種風險是商行經常不能很好地評估自己貸款質量。如果總有人借錢不還,銀行最后也會崩潰。比如,美國的次貸危機就是這么發(fā)生的。
越不設防越安全
12月初,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一紙訴狀,向德勤、普華永道、畢馬威、安永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中國分所提起訴訟,理由是這些事務所拒絕協(xié)助SEC對在美上市的中國概念股公司(以下簡稱中概股)進行調查。SEC認為,部分中概股之所以會出問題、甚至退市,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四大沒能盡職盡責對它們進行充分調查。
如果SEC聽說過“不限速安全悖論”,會不會改變看法呢?
1998年,美國的蒙大拿州取消了當地高速路的限速。在2000年,蒙大拿州的法律再次開始對高速路限速。有學者對這兩年蒙大拿州高速路上事故的數量進行了統(tǒng)計,結果讓人大跌眼鏡:對駕駛員沒有限速的時期遠比有限速的時期更為安全,這一現象也被稱為“不限速安全悖論”。
事實上,這并非第一次數據顯示限速以及其他交通規(guī)則其實對安全是有害無益的。一直以來,沒有限速的德國高速路比有限速的美國高速路要更安全。
科學家認為,之所以會產生“不限速安全悖論”是因為人們在限速的高速路和有諸多交通規(guī)定的街道上會假設自己是安全的,因此會變得十分不小心,結果這反而使事故更容易發(fā)生。在沒有限速和交通規(guī)定的路上,所有的駕駛員都會小心翼翼,危險的場景反而變得安全,交通也更流暢。
入手某些中概股的美國投資者為什么容易蒙受損失?他們顯然假設四大已經把這些公司調查清楚,買他們的股票,就像開車走在限速并有諸多交規(guī)的馬路上,盲目的信心與安全感自然使得他們傾向于對中概股的一些問題視而不見。如果投資者一開始就知道四大沒有對這些公司“打包票”,“馬路”是不設防的,他們就會立馬變得小心謹慎起來,四大也許就不會被SEC起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