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媒體上,馬英九幾乎每天都是主角。電視名嘴批評他說的每一句話,報紙上通篇解讀他的政績,并引述各名人對馬英九的評價。比如馬英九提名的“監察院院長”王建煊前一段時間就公開表示,“無能”將是馬英九的歷史定位。罵馬英九已成為顯學,不罵就不時髦,就像當年罵阿扁一樣。
我第一次知道馬英九是在臺灣電視上。彼時,馬英九剛當選臺北市市長。在那個臺灣人民的各項生活和事業都迎來解除戒嚴體制后的春天里,靠民選取得職位的政治明星也在享受著各種光環,人們稱馬英九為臺北市民心中的“小太陽”。清晨,馬英九在公園里奔跑,一路上和市民互動,那張沒有皺紋的臉和微笑時露出的潔白牙齒,很容易讓你想到《南方周末》的新年祝詞“陽光打在你的臉上”。
單從外表看,馬英九帥得一塌糊涂,何況他所處的圈子本身就不盛產帥哥。在上娛樂節目《康熙來了》時,小S那花癡的眼神和有些靦腆的馬英九給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這個節目透露的一些信息遠比一些雜志的人物特稿來得多,比如馬英九在現場彈吉他,哼唱鄉村音樂。他回憶大學時和俄國留學生喝酒,就會想到黑龍江以東、烏蘇里江,等等。
這位正統的愛國青年、國民黨“官二代”在人生最好的年紀趕上了臺灣民主化的列車。良好的教育背景、流利的外語、文質彬彬的大學教授般的形象(且不像連戰那樣公子哥),給保守派精英們帶來了希望。草根出身的陳水扁則代表著另外一種審美,就像一些白手起家的企業家,擁有出色的口才、靠自身努力成功改變自己命運的人生經歷。
就是這樣兩個截然不同的政治偶像,都在當選后遭遇了冬天。很多身邊的朋友甚為不解,為何清廉的好人馬英九也會不受待見?就像奧巴馬一樣,政治明星在執政后,好形象也就此告終。就在王建煊批評馬“無能”后,這個“無能”的帽子很快得到了“國際認證”,英國《經濟學人》刊發的文章《MaTheBumbler》(馬:笨拙的總統)。進入12月,一名抗議人士在馬英九演講期間扔了鞋子,再度宣告當年的“萬人迷”小馬哥風光不再。
不過,這一現象在海峽對岸并不適用如果在祖國的微博逛一圈的話,會發現小馬哥依然人氣爆棚,各種偽語錄很受歡迎。年初的臺灣大選,我一位甚為要好的異性朋友正在臺灣旅游。她在逛街時偶遇馬英九掃街拜票。這是她第一次見到馬英九真人,為了得到第二次握手的機會,她在握手后奮力向前跑了近百米,然后再次站在馬路邊等待下一次握手。她十分激動地告訴我,馬英九是多么的紳士,甚至在回答媒體提問時,也表現得十分得體,英語也棒極了因為于己無關,所以喜歡是一件很輕省的事情。
而于己相關的時候,自然要復雜得多。一位臺灣朋友告訴我,若馬英九是一名大學教授的話,他也會很喜歡他。但是作為領導人,馬給人的印象就是沒有魄力,比如在要不要和大陸簽訂經濟協議(ECFA)上,企業家就批評他猶豫不決,工農界則罵他怕大企業,若簽訂則是不顧勞工的未來……不管怎么樣,馬都里外不是人。不過,“如果只能在為所欲為的領導人和缺乏膽識的領導人之間選擇,寧愿領導人是軟弱膽小的,至少每個公民的個人權益不會受到國家權力的侵犯。”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