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末電影的票房之戰頗有末日狂歡的戲劇性。《一九四二》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IMAX銀幕上的爭奪戰為全民普及了什么叫做“IMAX排他協議”;《王的盛宴》自曝了雇傭水軍宣傳的伎倆,網友們津津樂道“馮小剛和李安之間差了多少個陸川”—這一切都在《人再囧途之泰囧》(以下簡稱《泰囧》)上映之后煙消云散了。
徐崢執導的《泰囧》12月12日上映,它所破的紀錄如下:12月國內史上最高開畫紀錄(首日3900萬元);國產片單日排片紀錄(15日3.2萬場);國產片單日觀影人數紀錄(15日單日263萬元);國產片單日票房紀錄(15日單日9300萬元)……七天就超過《一九四二》的票房,首周票房平了《畫皮2》3億的紀錄,《泰囧》能走多遠,現在誰都無法預料。這部片子的制作成本和宣傳成本加起來3000萬元。
《泰囧》的成功讓人憶及2006年橫空出世的喜劇片《瘋狂的石頭》。同樣是喜劇片首秀,徐崢和當年的寧浩一樣收獲了巨大的贊譽,并且再次引起對于“類型片”的討論。“市場有饑渴度,對明確的類型的饑渴”,徐崢這樣解釋他的成功。
選擇
籌備《泰囧》的兩年里,徐崢推了很多請他出演的戲。演員徐崢,準備變身導演。
“投入和產出比最高的電影中,喜劇片占了90%”。徐崢經常提到的《我盛大的希臘婚禮》,是電影史上“以小搏大”的經典案例,一部投資500萬美金的電影,賺了上億的票房。喜劇片成本一般不會太高,因為不需要炫技,靠的是人物和情節,只要本子好、演員好,成功的幾率很大—但這兩點正是中國電影稀缺的。
當年劉儀偉帶著“人在囧途”這個創意(連劇本都沒有)找到徐崢,說可以合作一部公路喜劇。第一部《人在囧途》雜糅了春運的主題,徐崢和王寶強兩個人扮演要回家的旅客,在回家的路上出盡洋相。這部影片的反映出乎意料地好。徐崢決定拍續集。
但他找不到可以適合拍攝的導演。類型片,強調的是題材和主題的特定性,觀眾一看介紹就知道自己的期待是什么。而中國電影有“導演中心”的傳統,宣傳主打這是某導的作品,但某導這次拍什么,沒有人知道。
徐崢決定自己當導演。他本人演舞臺劇出身,進軍影視界之后,在喜劇片領域獨樹一幟。從《春光燦爛豬八戒》、《李衛當官》,到《愛情呼叫轉移》、《夜店》,他樹立了自己的喜劇品牌:一個憨頭憨腦的、具有各種劣根性,但本質善良的小人物。
但做導演遠遠不僅如此,為了改變之前劇組遭遇到的不規范狀況,徐崢觀看了大量好萊塢電影的花絮。他羨慕大衛·芬奇的專業性,“和兩個演員在一個小屋里,編劇在旁邊,一句一句對臺詞:我寫這句的時候是怎么想的”。劇本完成之后,徐崢和主演們也一句一句對臺詞,排練劇情和走位,“到現場只是去拿活的”。徐崢較勁的“專業性”還表現在細節上,在他給王寶強寄去的劇本上,王寶強所有的臺詞都分好了,用不同的字體標出來,王寶強直呼:“太好讀了。”
拍攝類型片的另一個考量是檔期。“現在找不到一個舒服的檔期了”,徐崢在接受采訪的時候感慨道,“什么時候都有大片”。“類型片的好處就是觀眾知道自己要看的是什么”,徐崢雖然是名演員,但不是大導演,與其讓觀眾猜測自己是“商業”還是“藝術”,是“人性”還是“關懷”,都不如“爆笑”的標簽來得直接。
所以徐崢在電影開拍的第一天就先拍了宣傳片,雖然里面的內容后期成片沒有用到,但招牌打了出去;中期拍了較完整的影片貼片,跟在上映的《白鹿原》前面;12月出了終極預告片,形成喜劇的印象口碑,在12日零點首映的時候,上座率就非常高。
演員
《泰囧》沿襲了商業喜劇片的套路,“演員”先于“人物”存在。
不論徐崢、王寶強還是黃渤,都是國內最被認可的喜劇演員,多部片子積累下來的影響,是這部片子最好的定位。
讓王寶強聲名大噪的《天下無賊》,奠定了他喜劇的走向:識字不多、文化不高的草根底層,以天真、憨傻、一根筋的形象出現和其他人物形成反差。從《天下無賊》開始,經過《士兵突擊》、《人在囧途》等片子的層層渲染,王寶強已經成為銀幕上類型喜劇的名片。
黃渤的喜劇形象則是王寶強的反面,在《瘋狂的石頭》、《瘋狂的賽車》等片子里出演了許多貪婪的小市民,欲望爆棚,流氓氣十足。
徐崢認為自己的形象比較“商務”,是國內隨處可見的上班族。他稱整個片子講的就是“兩個高智商的人,被一個單純的人給教育了”的故事,從選角的角度來講,《泰囧》可以算得上“高概念電影”,將類型化的演員嵌入類型化的故事。
“王寶強的形象是完全沒有打磨過的,這個角色承載了正面、陽光的東西”,徐崢對王寶強在劇組的唯一要求就是“什么都不要管,做劇組里最快樂的人”。王寶強在電影中招牌性的表情是露出真誠無比的笑容,這是為什么呢?對于所有人情世故的無知和無畏讓他變成了既能夠形成對比又置身事外的參照物。
“黃渤的戲份不能太多,多了對票房不好”,徐崢在多次采訪中笑談這一點,“他一直被打,這和他的外貌有關”。黃渤即便在《泰囧》中飾演了公司高層,但天生沒長一張帥哥的臉,仍是一身的流氓氣。黃渤角色的存在是向“徐郎和王寶施壓”,成為他們倆關系發展變化的節點,但絕非主線,徐崢諳熟這一點,要求“點到為止”。
至于結尾的范冰冰,徐崢則笑得合不攏口,“片子最大的植入廣告就是范冰冰。觀眾的好感度太大了,就是一個美好的化身”。這是范冰冰第一次在電影里飾演自己,片子在觀眾心中造成的強大的角色混淆感和帶入感,是觀賞電影的主要趣味之一。
在《泰囧》里,所有的演員都在飾演“自己”,不論在觀眾心中形成的定型化形象,還是真人形象。不信,看看扮演徐崢老婆的人吧。
故事
“沒有人從頭笑到尾”,面對媒體眾口一詞的稱贊,徐崢顯得非常冷靜。
“有三個笑點密集的段落,一個是王寶強給黃渤做SPA,一個是廟里面黑社會斗毆,一個是后面的追車橋段。這三段都是前面把笑點鋪墊好了,選擇恰當機會把‘炸彈’丟出來。”徐崢像醫生一樣解剖自己的電影。
雖然作為演員,什么出位的表演都做得來,但導演徐崢必須把自己從片子里抽離出來,“讓觀眾在該笑的地方笑。其余的是抒情的、緩和的段落,可以讓觀眾休息”。
中國喜劇片界,馮小剛是祖師爺,在依托王朔小說的基礎上,創造出一批貼合市民生活的國民喜劇。周星馳則是另一座高峰,“無厘頭喜劇”的搞怪無人可以出其右。二人都有著強烈的個人化風格。但徐崢的《泰囧》,和寧浩的《瘋狂的石頭》一樣,導演的個人風格藏在精確的劇本結構和力求錯位反差的情節之中。
“這部片子里沒有一個網絡笑話”,徐崢確實可以自豪地表示,這部片子不是拼貼春晚小品的“鬧劇”。雖然寫劇本不是在做“數學題”,但《泰囧》做到了以情節推動笑料,而非以笑料組織情節。一個看似低俗的“綠帽子”笑話,要埋藏很久,經過層層強調,才在人物境遇的巧合之中被踩中,成為一個大彩蛋。
而屢屢擊中觀眾淚點的煽情橋段,徐崢也毫不避諱:就是有意安排。“喜劇片需要有情懷的主題、感人的一幕,還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徐崢將片子設計成一個現代人的靈修之旅,能撞擊大多數都市人疲憊的脆弱神經;而一個兒子的盡孝之旅,則是再“光榮正確”不過的傳統價值;即便是結尾,黃渤在電話里聽到妻子生產的消息喜極而泣,也讓片子再度強調了“家庭”的主題。徐崢深諳喜劇片之道:道理要簡單普世,才給故事更大的余地。
黃渤在微博上調侃徐崢,“徐導,您以后的路要有多好走和多難走啊!”類型片做好了容易獲得成功,但類型片也最容易讓觀眾厭倦。如何在類型片中求變,徐崢導演,前面的路,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