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提出計劃用3年左右的時間,使食品安全突出問題得到有效解決,5年完善食品安全監管。該決定首次明確將食品安全納入地方政府年度績效考核內容。
就在前兩月,一部有關飲食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曾引發“兩種舌尖上的愛國主義”之爭。在“傳統飲食的味道”之外,有論者就認為:“另一個舌尖上的中國,充滿晦暗與骯臟,是由有害的添加劑、地溝油、增白粉、瘦肉精、農藥殘留、熒光粉、反式脂肪酸寫就的。”這樣的說法也許激烈,但卻或多或少道出了食品安全逼仄的現實。
這種現實,有時不僅表現在食品安全事故被頻繁曝光,更有食品監管“多龍治水”格局下,公共監督缺失,問責乏力,以至食品安全事故未能有遏制之象。這種情境下,明確將食品安全納入地方政府年度績效考核,將食品安全問題與地方官員的政績掛鉤,與他們的利益直接關聯,便很可能改變目前食品安全工作的“雞肋”現狀。可以想象,考核一旦真正實施下去,無論是各食品相關部門的職責厘清、監管力度還是立法完善、經費投入,都可能更快速地推進下去。
事實上,早在去年,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等地都將食品安全工作納入到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推行食品安全整治區(縣)長負責制。現在,食品安全政績考核的范疇擴大到了全國,“對于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地方,在文明城市、衛生城市等評優創建活動中實行一票否決”。也只有這類“一票否決”的政績考核,才可能讓地方權力者對食品安全問題保持痛感,從而自覺地將食品安全放在心上,抓在手里,將原本分散在各個部門的監管權力集中起來,有的放矢,進行總把關和總負責,從而最終解決食品安全監管“多龍治水”卻無人問責的難題。
食品安全有政績掛鉤,當然是好事。不過,在現實中,與政績掛鉤的考核卻不止一個食品安全。且不說地方政績會不會被另一些與食品安全無關的漂亮數據包裹,就拿一些地方的公共衛生安全事件來說,“被瞞報”往往不是什么稀奇事。即使地方違規發展,常常也能拿出好看的數字。而這,卻往往成為地方政績的重要部分。這種情境下,“食品安全納入政績考核”會不會在現實操作中走樣,成為“被捂蓋子”、“被瞞報”的對象,食品安全數據會不會披著“皇帝的新衣”,與制度設計初衷背道而馳,則依然存在疑問。
說白了,在“數字出官”的傳統行政考核大背景下,與地方官員政績相關的考核如何避免在現實落地中被扭曲,成為一種形式,恐怕更是“食品安全政績考核”實施時應該考慮的問題。不要忘了,食品安全關系千家萬戶,倘若這樣的考核不能最終落地到民意上,不能讓社會、輿論監督、消費者維權成為食品安全監管的強大力量,那么,僅是局限于內部監管、內部問責的考核,又如何拯救舌尖上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