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一回聽到蒯惠中這位蘇州畫家的名字,我就聯想到“蒯祥”,這位連明朝永樂皇帝都稱他為“蒯魯班”的香山木匠、北京故宮的設計者。
與惠中見面一聊,果然,蒯祥就是他的祖先,是他引以為傲的先輩。
茫茫太湖,煙波浩渺,是偉大的母親湖,她養育了一代又一代太湖兒女,也是歷代吳地畫家創作的主要母題。他們或泛舟湖上,品酒賞月,或入深山古廟老宅,探幽訪古,或游覽太湖周邊景色,忘情于山水間,創作出了許多山水畫佳作。“元四家”之一的倪瓚就以畫太湖風光見長,“明四家”更是鐘情于太湖的湖光山色。自號“江南第一才子”的唐寅曾多次陪好友游覽洞庭東、西山,還在那里居住歇息,后創作了《林屋洞圖》、《太湖黃茅渚圖》等佳作。“明四家”的后代也沿襲先輩傳統,以太湖為題,創作了不少好的作品,如,文徵明侄子文伯仁的《太湖圖》等。當代“新金陵畫派”的代表宋文治、亞明等更是表現了對太湖山水的無比熱愛,長期在太湖觀察和體驗,創作頗豐,佳作迭出,宋文治還有“宋太湖”之美譽。
新吳門畫派人才輩出。蒯惠中便是近幾年在畫壇嶄露頭角的太湖山水畫家。
畫太湖,先要讀懂太湖。讀懂太湖,也就能真正發現和理解太湖的山水精神。太湖山水精神,不僅僅是指看得見的自然景觀,還有畫家置身于太湖自然景色之中所感知的情與思、靈與魂。惠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胥口,瀕臨太湖之濱,惠中生于斯,長于斯,太湖是他最早接觸自然的一本大“書”。他常和小伙伴們去太湖邊,看日出日落、碧波蕩漾、風帆高張,聽浪濤拍岸、蘆葦私語、漁歌飛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太湖山水秀美的變幻莫測的自然景色,太湖周邊特有的地形地貌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里,并引向深遠的心靈空間。不僅如此,他對太湖有著獨特的感受,與其他的江河湖海相比,他身旁的太湖宛若一個成熟的男人,靈秀而文雅,沉穩而深邃,坦蕩而淵博。他能感知太湖呼吸的深淺和脈搏的律動,他能聽懂太湖的喜、怒、哀、樂。
蒯惠中,一個出身農家的美術青年,在蘇州著名畫家王錫麒的引路下,他拿起了畫筆,走向畫壇。他一上路就走正自己的路子,刻苦研習傳統筆墨技法,師法自然,感悟天地之美。他第一次參加全國性畫展,《退思園雪霽圖》就人選中國美協舉辦的“同里杯”保護世界遺產中國畫展,并獲優秀獎。該作品描寫江南古典園林雪景的寂靜、蕭瑟,用筆用色沉著,很好地表現了園林的靜謐雅致的視覺美感。隨后他的的創作就有了極大的轉變,充分調動自己長期的生活積累和優勢。讀惠中的太湖山水畫,讓人深刻地感受到這一點。在他的筆底下,太湖的岸線總是那樣曲折多變,山不高卻秀潤翠綠。古村、民宅、樹木、青山、蘆葦、湖水、漁船成為他畫中重要和元素和符號。由于他對太湖山水捻熟于心,畫作不落俗套,常給人一種新的視覺體驗。如他的《耕讀人家》,占近1/3畫面的近景是蘆葦,產生一種放大的視覺效果,由于采用現代透視方法,造成一種視覺沖擊力。中景是漫山遍野的果樹、雜樹和其間掩映的古村、民宅,遠景是水天一色的湖水、山峰、帆船和逶迤綿延的水渚。畫面中的太湖花果之鄉氣勢雄偉秀美,用筆蒼勁爽利,呈現出一種大美之氣。他的《老屋秋風新橘》、《紫金庵清秋》、《月落石公山》等作品則有異曲同工之妙。
讀惠中的太湖山水畫,明顯感到北派面風對他的影響。南方畫家有北派畫家的畫風,這并不奇怪,唐寅就有兩套筆墨,既能畫氣勢雄偉的崇山峻嶺,又能畫圓潤秀雅的的園林景觀、文人生活場景,出神入化。有人評說:“其皴法雖似北宗,實得南宗之神髓也。”當代宋文治先生亦不受繪畫史上南北二宗門戶的限制,熔空靈清麗與剛健蒼潤二者為一爐,形成了清麗蒼勁、柔中有剛的風格。惠中受北派畫風的影響是自覺的。也是必然的。他南人北相,性情豁達豪爽,交友廣泛,家中常高朋滿座,其中多有名家大家,受益良多,豐富了自己的學養。他又喜游覽寫生,以天地為師,與名山大川對話,坐看云氣變幻,絕近畫中山,感受山水精神,汲取畫家心靈滋潤賴以的營養。正是這樣,惠中養成了一種特有的氣質和品性,因而,他筆下的太湖山水風貌除了靈動清麗之外,還多了幾分剛健蒼茫,并融匯成鮮明的個性化繪畫語匯。
惠中經常參加中國美協組織的寫生活動。他深感,靜觀才能悟道。山水畫不等同于風景畫。只有深入生活,到自然界中去省察、體驗、感悟,人的審美活動才能引向幽遠的心靈空間,心靈與自然相融相通,才能發現自然界真正的美,故而他的畫筆底下處處流淌著真情實感。他努力追求寫意精神,以為這是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最高境界。他參加中國美協組織的“人文北京,寫意昌平”寫生活動中,他筆下的《長陵風雨》、《永陵松濤》、《秋染居庸關》既有北派山水的雄渾奔放,剛猛有力,又有南派山水的靈秀滋潤。
近年來,惠中的作品屢屢參加各種展覽活動,獲得畫壇好評。中國美協主席劉大為以及著名畫家劉旦宅、孫其峰等都為之題詞。孫其峰的題詞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融匯眾長,自立門戶。”并在信中勉勵:“南京畫派解決了一個畫與自然的問題,你已經繼承了這一可貴的傳統”,“一個畫家只要自強不息,就可以不斷進步,我的經驗(其實是教訓),就是什么時候都不能自滿。”老一輩藝術家的的諄諄教導成了后輩不斷攀登藝術高峰的給力鼓勵和鞭策。蒯惠中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