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愛爾蘭北部海岸的賈恩茨考斯韋角,數(shù)以萬計的多角形樁柱拼在一起呈蜂巢狀,構成一道獨一無二的階梯,直伸入海。
單看階梯的外形,總會讓一些聯(lián)想豐富的人幻想它是出自超人之手。從高空下望,它確實像沿著275千米長的海岸由人工砌筑出來的,而且還往北延伸150米,進入了大西洋。大部分的樁柱都高達6米,有些地方的樁柱還要高一倍多。構成這條路的樁柱數(shù)目更是駭人:約有4萬根玄武巖樁柱,大多是以形狀規(guī)則的六角形緊密地拼合在一起,要插把刀子進去都很難。
那么,賈恩茨考斯韋角是怎樣形成的呢?
對于這條階梯是怎樣形成的,也有多種理論解釋。有人認為是石化了的竹林,或是海水中的礦物沉積所致。今天,大部分地質(zhì)學家都認為賈恩茨考斯韋角的形成是源自火山活動。
約在5000萬年前,愛爾蘭北部和蘇格蘭西部的火山活動開始活躍,地殼上不時出現(xiàn)火山口,涌出的熔巖流遍周圍,深達180米。熔巖冷卻后硬化,但在每次爆發(fā)之后,另一層熔巖又覆蓋在上面。這樣,熔巖就冷卻得很慢,收縮也會很均勻。熔巖的化學成分令冷卻層的壓力平均分布于中心點四周,因而把熔巖拉開,形成規(guī)則形狀,通常是六角形。這個過程只須發(fā)生一次,使基本形狀確定下來,六角形便會在整層重復形成。冷卻過程遍及整片玄武巖,因而形成了一連串的六角形樁柱。在首先冷卻的最頂上一層,石頭收縮,裂成規(guī)則的菱形,就像干涸河床上的泥土龜裂一樣。當冷卻和收縮持續(xù),表面的裂縫向下伸展,直達整片熔巖,把石頭分裂成直立的樁柱。
千萬年來,海洋侵蝕著堅硬的玄武巖柱,造成今天樁柱的高低不一。冷卻的速度也對石柱的顏色有影響。石內(nèi)的熱能漸漸散失后,石頭便氧化,顏色由紅轉褐,再轉為灰色,最后成為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