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前的節骨眼上,Facebook丟掉了通用汽車的千萬美元大單,不管它的廣告系統算法有多精確,廣告商貌似不夠滿意;創立7年,風格始終拿捏到位的豆瓣網也曾做過廣告營銷方面的嘗試,但是盈利模式到今天仍不明確。
互聯網風生水起十幾年,主要收入來源還是廣告。
但廣告也是Facebook、豆瓣網等諸君都難以搞定的問題。不過,有些人認為,是時候利用新的呈現形式尋求突破了——本期介紹的幾家公司,都在利用新技術與創新的展現形式做廣告的生意,這些新廣告更有趣,更具有互動性,有的以移動端為主戰場,有的是PC、移動端通吃。它們力求在潛移默化中把品牌印象植入人們腦中,當然,它們也希望更容易打動廣告主。
問題是,想革新沒有那么容易:那些理想化的廣告新技術,自身能否玩得起來?用新形式掙廣告費,能不能擴大互聯網廣告的盤子?中國的互聯網廣告環境是否適合創新?或者說,移動上的廣告新形式,能否解決開發商不賺錢的問題?
新技術:驅動新模式
案例:Mugeda(木疙瘩)、觸景無限
作為一款“基于云架構的HTML5富媒體廣告制作、存儲、部署一體化解決方案平臺”,“木疙瘩”可以讓客戶在瀏覽器下直接創建HTML5富媒體廣告,使廣告像動畫一樣播放,用戶如果感興趣可以拖拽或擴大畫面,像玩游戲般做各種互動。
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技術的鼻祖是荷蘭公司Layar,中國公司也在嘗試這種將真實環境與虛擬物體實時疊加的技術,如“觸景無限“效仿Layar推出自己的瀏覽器,目前客戶包括線下服務商,如“我愛我家”、“訂餐小秘書”等,也包括“李寧”這樣的大型品牌廣告主,用戶用手機對準新品海報,可以看到產品的視頻廣告、企業微博、店鋪地址等信息,滑動屏幕也可查看產品的不同顏色款式。
植入:老做法的新思路
案例:尚街,《Draw Something》
“尚街”的主戰場是圖片,這款產品可以把廣告嵌入圖片中,還能連上電商網站直接下單。媒體方與尚街合作后,尚街會為其匹配不同品牌的廣告,針對廣告主提供CPC、CPM、CPS、包月等付費形式。
“尚街”也開發了視頻上的廣告系統,自動實時識別出視頻中相對穩定的物品,在不影響用戶體驗的前提下實時自動地在這些區域投放廣告。國外也有多家公司打著視頻內置廣告的主意。
游戲內置廣告的新做法層出不窮:曾在6周內下載量突破3000萬次的《Draw Something》將Nike、KFC等品牌商標、品牌名稱劃入繪畫范疇,讓人們無意識地描繪出對該品牌形象的理解;也有游戲可以通過看廣告來提升積分、獲取道具;還有在游戲通關時奉上某品牌打折券等。
展示方面的微創新
案例:ClarityRay,GoldSpot Media
以色列公司ClarityRay推出的插件可以屏蔽廣告,廣告商使用ClarityRay后,裝了廣告屏蔽插件的網民訪問網站時ClarityRay會“屏蔽”廣告屏蔽插件,網民依然會看到廣告,如果網民付費給ClarityRay,則能夠徹底屏蔽廣告。
美國公司GoldSpot Media可以識別出手機用戶的使用環境,如果在付費的3G網絡上網,廣告內容顯示為單一的橫幅廣告;如果在免費的Wifi上網,在橫幅廣告上會加載自動播放的視頻廣告,力求既增加廣告收視率又不浪費用戶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