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一年一度的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Intel Developer Forum,IDF2012)又拉開了帷幕。才過8點,國家會議中心的一層大廳就已經人山人海,8000多名參會者,連英特爾都倍感意外。
本屆IDF的主題是“有進無退·勇往直前”。在現場,從楊敘的領帶到柏安娜的絲巾,從參會者的背包到會場的坐墊,都能看到同樣一件東西,那就是絢麗的金黃色處理器晶圓細節圖案。英特爾在自己每年最重要的活動上,通過這些細節向世人強調,不管外界如何變化,芯片技術仍舊是英特爾的最強聲音。
英特爾公司全球執行副總裁兼英特爾中國區董事長馬宏升(Sean Maloney)在“we are begin”的字幕中登上了IDF的展臺。在為期三天的活動中,英特爾通過一系列展示、演講、產品表明,在新的環境中,不管是傳統的PC、服務器處理器,還是面向手機或移動設備的處理器,英特爾正在與時俱進,重“芯”開始。
正如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楊敘所說:“這一年來,對產業的最大感慨就是一個‘變’字。產業在變化中求發展,公司在變化中求生存。未來十年,英特爾將創新和擴展計算技術,連接世界上的每一個人,讓生活更加美好,讓世界更加精彩。”
跟上摩爾定律步伐
摩爾定律是戈登·摩爾先生在47年前畫出的幾根曲線,但是它卻如同一把皮鞭,抽打著英特爾不斷前進。隨著半導體技術的不斷發展,跨越技術屏障已遠遠超出物理學或工程學問題范疇。而在半導體晶體管尺寸不斷減小的趨勢中,摩爾定律甚至讓英特爾有些芒刺在背的感覺。
馬宏升坦誠地表示,要想跟上摩爾定律的步伐越來越困難。“但是對于英特爾而言,摩爾定律更是一個機會。”
如何把握這樣的機會?馬宏升認為需要在基礎科學和生產技術上實現更大的新突破。為此,在IDF現場,他專門站在3D晶體管模型旁邊,向與會者描述了英特爾在3D晶體管、高K柵極方面的努力。
“英特爾正在盡可能地跟上摩爾定律的步伐。2007年,我們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個高K金屬柵極技術,它的推出領先于我們整個行業三年。2011年,我們又在3D三柵極的晶體管方面實現重大突破,不但降低了晶體管的漏電,并且使開關轉換更加迅速,從而保證了22納米制程技術得以實現。”馬宏升說,“世界在繼續進步,半導體技術也在不斷發展,這在即將發布的三柵極晶體管和22納米制程技術上得到了最清楚的體現。幾乎所有的人和行業——企業、醫療、教育和整個社會都將受益于強大的處理器、互聯網連接以及用戶體驗上帶來的突破。”
處理器、互聯網連接以及用戶體驗上的突破從何而來?當馬宏升拿出全球第一款基于英特爾架構的智能手機時,臺下響起的熱烈掌聲就是答案。
馬宏升所展示的是聯想首款基于英特爾芯片的智能手機聯想樂Phone K800,它基于英特爾凌動Z2460處理器,擁有多線程處理技術。“聯想將作為世界上第一家推出英特爾智能手機的廠家。”馬宏升如是說。
“聯想與英特爾合作了20年,今年是最特別的一年,因為聯想將與英特爾攜手走進移動互聯。”聯想集團副總裁、手機事業部總經理陳文暉表示,這款手機將于2012年5月底正式上市銷售,這標志著聯想和英特爾在新領域合作的開始。
自從英特爾收購英飛凌等一系列技術公司后,很快就將這些公司的專業技術和經驗融入到英特爾整個移動產品線當中。正是經過這樣的整合,英特爾提出了基于英特爾架構的智能手機參考設計,而K800正是表達了英特爾進軍移動互聯市場的決心。
在展示中,這款手機不僅可以播放高清電影、一秒內連拍10張照片,在與競爭對手的手機做高清視頻播放比較時,K800甚至可以多播放一個半小時。來自國內知名移動通信產業端到端軟件解決方案開發企業播思通訊的工程師薛飛告訴記者,英特爾所演示的這些數據絕對真實可靠,在他們所進行的測試中也是如此。“隨著下半年英特爾22納米制成技術的芯片在手機上應用,Intel inside的手機在性能和能耗方面還會有巨大提升。”
戈登·摩爾曾經說過,“摩爾定律不只是定律,它是一個機遇。”40多年來,摩爾定律使英特爾的技術產業持續地以一種無法想象的速度進步。“雖然現在要跟上摩爾定律的難度越來越大,但英特爾堅持不斷致力于智能手機技術的研發,我們將在一年內推出性能更領先,能耗更低的產品。”馬宏升說。
攜手開放推動云實踐
一枚英特爾處理器所包含的晶體管數量可能會有驚人的幾十億個,但是這個數字與今后全球聯網設備的數量相比,可能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兼數據中心及互聯系統事業部總經理柏安娜(Diane Bryant)表示,到2015年,預計將有超過150億個聯網設備——如此規模的聯網設備需要數據中心和云計算支持,這將帶來巨大機會。
以往,人們對于英特爾在數據中心市場上的印象,可能最多的是它不斷地推出性能出眾的處理系產品。但是在云計算時代,柏安娜認為基于標準的開放云計算解決方案,才是應對上百億移動互聯設備所帶來的挑戰的關鍵。
本屆IDF與往屆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之處是,取消了前瞻日,而是在所謂的“Day 0”,集中展示了英特爾云構建計劃(Intel Cloud Builders Program)中最新的云計算解決方案。
英特爾云計算基礎架構事業部總經理Jason Waxman表示,IDF現場展示的11套基于英特爾架構的云計算參考架構,可有效幫助用戶應對關鍵IT挑戰、推進其云計算部署和實踐進程。“英特爾云構建計劃讓生態系統的領導者可以利用為英特爾架構優化的開放式標準解決方案,來開發和優化云基礎設施。英特爾云構建計劃匯集了許多工具和最佳實踐,包括來自許多行業領先的云基礎設施系統與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超過70種參考架構,幫助解決數據中心和云部署所面臨的關鍵挑戰,如安全性、可管理性和能效等。”
云構建計劃只是英特爾正在構建云計算生態系統方面開展的創新活動之一,另一個閃光點則是開放數據中心聯盟(ODCA)。
Jason Waxman表示,目前開放數據聯盟(ODCA)成員已經超過300名,包括中國聯通、中國人壽在內的中國成員,以及中國工作組做了大量創新性的工作。
ODCA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聯通集團信息化事業部規劃計劃處處長婁瑜表示,ODCA中有22家成員單位來自中國。在英特爾的支持下,這些中國成員為整個聯盟做出了巨大貢獻。“亦步亦趨地跟蹤歐美的云計算解決方案不一定滿足中國本地用戶的實際情況,所以ODCA中國工作組致力于探尋、驗證ODCA中國區成員對于云計算的共性需求和實踐經驗。既要結合中國的特點,又要和全球同步,最終實現化云為雨,服務大眾。”
柏安娜表示,未來英特爾會進一步提升在數據中心技術和產品創新方面的領先性,提供強大的、均衡的處理器系列產品,以及給開發者提供資源支持,面向關鍵細分市場幫助客戶解決當前計算負載方面的挑戰。
創新生態鏈
聚集中國力量
數據表明,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PC市場;中國服務器市場過去5年的增長速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倍以上,在全球數據中心市場中已位居第二;全球90%的個人電腦都是在中國生產的;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手機市場,擁有超過10億用戶......中國的創新將使整個世界都受益。
“創新是當今中國的重要發展議程。中國有蓬勃發展的信息通信產業生態系統和規模龐大的開發者群體,我們對中國巨大的創新潛力充滿信心。長期以來,英特爾在中國致力于與廣大產業伙伴、開發者協同創新,這也是本屆IDF的重要任務。”楊敘表示,IDF正是要把產業中的創新公司聚集在一起,共尋發展機會。
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到了要培育和發展新興戰略產業,作為英特爾惟一一個不在美國本土的研究院,英特爾中國研究院正在多個領域積極地推進和國內合作伙伴之間的合作。
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黃曉慶透露,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與英特爾正在開展合作研究,將IA架構用于TD-LTD無線基站,支持下一代移動通信網絡基礎設施。據悉,作為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的協作無線接入網架構(CRAN)愿景的一部分,英特爾已經開發出了一個參考設計原型,顯示出在降低總體擁有成本方面可帶來的改進。“利用英特爾芯片進行信號處理的CRAN技術,主要通過極大降低功耗,將電信運營商資本支出降低15%,而運營成本降低50%。”黃曉慶說,“中國移動和英特爾,一個是全球最大的無線通信運營商,一個是最大的半導體公司,在很多領域都可以合作研發和創新。”
在IDF上,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海淀區政府與英特爾公司及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在北京正式簽署合作協議,聯合成立“中國英特爾物聯技術研究院”,計劃在未來5年里共同投資2億元,著力攻克智能感知、傳輸技術、大數據處理技術和共性技術基礎研究等核心物聯網技術,并開展共性技術基礎研究。同時,英特爾研究院還與聯想研究院在北京簽署了《研究院合作框架協議》,宣布雙方將在PC及移動互聯網領域,立足3年#12316;5年的長遠技術研究,開展協同創新深度合作,基于英特爾架構探索PC及移動互聯未來發展核心問題。聯想首席技術官兼研究院院長賀志強表示:“此次合作,雙方將著眼于前瞻性的PC和移動互聯技術領域,致力于探索該領域的核心技術問題和用戶體驗創新。這次合作將對雙方的PC和移動互聯戰略的發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