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公安部治安局組織開展了民用槍支普查工作,全面掌握了民用槍支底數,目前全國共配置民用槍支11.2萬余支。
中國的合法槍支可分為兩類,一種是公務配槍,另一種是民間配槍。
據江西警察學院法律學系主任鄧國良介紹,公務配槍基本包括公檢法、海關緝私、金融押運等人員,而且必須是在執行任務時佩帶,如要乘用民用公共交通工具時,都要出示《持槍證》,《持槍證》由公安部門和相關單位聯合簽署。
不是所有警察都有《持槍證》。“只有執行特殊任務的警種才有,除了持槍人必須有《持槍證》,連每把槍都有《槍證》。”鄧國良說,對于公務配槍都有嚴格規定,如果違法使用,在經過彈道檢測后,通過《持槍證》和《槍證》查找,很容易就能鎖定持槍人。
雖然數量上遠不及公務配槍,但是民間配槍的數量還是相當多。2011年公安部治安局組織開展了民用槍支普查工作,全面掌握了民用槍支底數,目前全國共配置民用槍支112余萬支。
不過民用槍支的所有者基本都是單位性質,個體持有者占極少數。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院長曲新久說:“這些人必須生活在政府批準的獵區和牧區內,身份必須是獵民和牧民,為生產生活需要,才能向當地公安局申請《持槍證》,配置獵槍,而且這些槍支是絕對不可以帶離獵區和牧區。”曲新久說,除此之外,任何個人都不能合法持槍。
而能夠配置民用槍支的單位,主要是專門從事射擊競技體育運動的部門和野生動物保護、飼養、科研單位,所持有的是競技用槍和麻醉注射槍,而且兩者均要得到當地公安部門的審核許可。
營利性的射擊場也能向公安機關申配槍支。不過對射擊場的安全、貯藏、運輸均有嚴格的要求,在這些射擊場里,配置的基本都是射擊運動槍支。
中國禁槍幾乎和新中國同齡,已有61年歷史。“我們國家—直把槍支看得很‘惡’,嚴禁槍支稱得上是國策。”曲新久說。
上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我國絕大部分地區都進入了“民間無槍(患)”太平時期。然而“文革”期間,槍支彈藥管理制度遭到嚴重破壞,社會上的槍支基本處于失控狀態。
公安部曾在1981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槍支管理辦法》。可以說,此時被嚴格禁止的大都限于火槍,而氣槍則有一些合法渠道可以獲得。
15年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槍支管理法》頒布施行,這是我國第一部關于槍支管理的法律。“刑法上的槍支概念,是指以火藥或者壓縮氣體等為動力,利用管狀器具發射金屬彈丸或者其他物質,足以致人傷亡或者喪失知覺的各種槍支。”曲新久介紹說。
具體界定參數上,公安部在2001年出臺的《公安機關涉案槍支彈藥性能鑒定工作規定》有著一個描述:在鑒定不能發射制式槍支子彈的非制式槍支時,將槍口置于距厚度為25.4毫米的干燥松木板1米處射擊,當彈頭穿透該松木板時,即可認為足以致人死亡;彈頭或彈片卡在松木板上的,即可認為足以致人傷害。具有以上兩種情形之一的,即可認定為槍支。
公安部在2010年對《公安機關涉案槍支彈藥性能鑒定工作規定》進行修訂,對這個鑒定有了更科學的說法:“對不能發射制式彈藥的非制式槍支,當所發射彈丸的槍口比動能大于等于1.8焦耳/平方厘米時,一律認定為槍支。”
“這一標準的槍支幾乎都是孩子們的玩具槍,其實弓弩和彈弓的力道都會超過這個標準。”北京市海淀區檢察院的檢察官白磊說。
在槍支界定上備受爭議的還包括仿真槍。公安部曾在2008年出臺了《仿真槍認定標準》,還是將仿真槍納入到警方查禁的槍支范圍之內。
所以,作為一名普通民眾,如果想合法地過一把槍癮,唯一的去處只能是,營利性射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