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英國人表示對奧運氛圍毫無感覺,作為私營企業的倫敦奧組委也憋屈得很,辦公室得租,錢得自己弄,飯吃不上,活兒得照干;還得處處向倫敦市民賠小心……
媽媽咪呀!倫敦奧運會實在是太寒磣了!
泰晤士河北岸靜靜立著一座156米高、32層、通體由藍色玻璃組成外墻的高檔寫字樓。大樓名叫Olle churchlllPlace,名列英國第十一高,屬于地標性建筑,是巴克萊銀行位于倫敦的總部。
和銀行總部這個響當當的名頭相比,不那么為人所知的是,這座樓還是倫敦奧組委的辦公地點。奧組委租下了大樓的第17到23層,把和倫敦奧運相關的幾乎所有核心部門都塞了進去。現在,肯定是他們最忙的時間。
這里位于倫敦中心城區,距離英國首相官邸唐寧街十號9.3公里,開車需要16分鐘;距離倫敦市政府6.5公里,不堵車的話開車只要12分鐘。
雖然近水樓臺,但倫敦奧組委這卻難以從這兩個最有權勢的部門那兒撈到額外的好處。
財政撥款?NO,自己找錢
是的,倫敦奧組委是一個私營公司,不是一個政府機構。倫敦奧組委和倫敦市政府沒有直接關系,誰也管不著誰,但雙方在職權上有明確界限。
倫敦市政府負責與奧組委的文化、體育、媒體部門配合,提供資金進行奧運場館周圍社區的更新改造、相關道路設施的維護和改建。作為一家民企,倫敦奧組委的權力僅限于比賽本身,比如賣票、制定賽程、安排場次等苦活兒,像修路、蓋房子全都輪不上。
一般來說,現代奧運賺錢的主要來源是商業贊助、電視轉播、門票收入,倫敦奧組委也不例外。不過,在經濟危機的陰影下,拉贊助變得困難重重,提高門票價格便成了權宜之計。
倫敦奧運會的門票共有880萬張,價格從20.12英鎊到2012英鎊不等,最貴的套票價格高達4500英鎊,接近體育史上最貴票價記錄。其中,男子100米決賽門票的最高售價為750英鎊,也就是說,你要是去現場看這場比賽,每秒鐘大概要花700多塊人民幣。
總之,倫敦奧組委千辛萬苦自籌到了約20億英鎊(人民幣200.5億元)。如果他們最終從奧運中盈利,利潤并不能完全屬于公司。首先,60%利潤要用于發展群眾體育事業,比如給小朋友修足球場;其余40%也不能獨吞,得和國際奧組委五五分賬。
所以,作為一家私營公司,倫敦奧組委不但要按月繳房租,而且一旦經營不善虧錢了,還得自己想辦法,沒入給他買單。
根據最初的如意算盤,奧組委能從奧運中賺到數億英鎊。但事到如今,還相信奧運能賺錢的人越來越少。一些英國媒體認為,奧運對倫敦經濟的影響好不到哪兒去,不僅會導致賬目上的短期凈虧損,還可能導致當地經濟小幅下滑2%左右。
領導掛職?NO,群眾為主
倫敦奧組委不僅在錢上獨立,在組織人事上也獨立。倫敦奧組委的領導班子并不像人們想象得那樣由首相、國會議員、皇室成員聯合組成,而是一支五花八門的“雜牌軍”。
倫敦奧組委主席塞巴斯蒂安·科,世界著名的英國中長跑運動員,先后十多次打破四項世界記錄。退役以后他成了保守黨議員、國際田聯副主席,以及一家體育用品公司的老總。
副主席基思·米爾,一個成功的廣告商和市場營銷高手,15歲開始就混跡于英國著名精英媒體《經濟學人》,后來一路混到《金融時報》和《投資者紀實》的市場主管。他先后掌管好幾家公司,最有名的兩家都是積分卡公司——無論你是坐飛機還是加汽油,都可以在卡上積分,換取餐廳優惠券、超市贈品、電影票等等小東西——除了奧運門票,什么都能換。對了,他還是一家足球俱樂部的老板。
奧組委的首席執行官保羅·戴盾今年56歲,是一位擁有2億多美元資產的投資銀行家。戴盾在高盛工作了20多年,擔任歐洲部首席執行官和合伙人。在看到倫敦奧組委向全球招聘首席執行官的廣告之后,戴盾立即辭職、提交申請,和300多名應聘者競爭這個職位。他說,為了這個人生中僅有一次的機會,他愿意放棄一切。最后,他成功了。
奧運過去、奧組委解散以后,工作人員的分流安置并不屬于政府責任范圍。前面提到的三位主要領導,奧運一結束,他們就回去干老本行,該干嘛干嘛。戴盾強調自己先放個假再說,因為運營奧運這么一個大項目,真是太費腦子了。
大概因為對仕途幫助不大,所以倫敦奧組委里的官員很少。除了三位主要領導,奧組委還聚集了皇室成員、運動員代表等打醬油的各界名流,以及6000名雇傭員工、70000多名志愿者和100000個合同工,加起來有18萬人之多。
位高權重?NO,十分憋屈
也許正因為人員構成不夠官方,倫敦奧組委一沒錢,二沒權,十分憋屈,負責奧運場館建設和公共事務的政府部門也好不到哪兒去。作為一名在掌管上百億英鎊公共資金部門工作的公務員,你的姓名、崗位、職責、薪水、保險等信息全部在政府網站公開。如果你所在的部門為了取經,要請北京奧組委的人吃一頓飯,那么這頓飯的時間、地點、都誰吃了同樣會在網站公布。
自從奧組委成立以來,每兩個月都會公布一份詳細財務報告,其中僅公務招待一項就有長達十多頁,從主席會到安保人員,每個人的大名都歷歷在目,名字下面寫著你是否被招待或招待他人,以及具體的時間、地點、招待項目。
從去年10到12月的報告來看,“商務法律組”的成員運氣不錯,兩個月里有7次應酬,包括4頓晚飯、1頓早飯、1次打球、1次開會;領導班子時運不濟,13個人里只有1個人有兩次應酬,一次茶話會一次座談會,連一頓早飯的機會都沒有。至于健康、技術、保險部門就更慘了,年底兩個月本該是飯局旺季,他們愣是啥都沒混到。
飯吃不上,活兒得照干,還得處處向倫敦市民賠小心。因為奧運建設和賽事會影響到倫敦市內交通、沿途公共場所開放時間和附近居民,奧組委的網站上早就按照不同地區,極其詳細地把各種可能帶來的不便列了出來。比如:火炬傳遞經過您家門口,忍忍啊!馬拉松要從這個公園經過,公園得關門幾天,對不住啊!主會場倫敦碗對著您家窗戶,真是過意不去啊……
之前,英國媒體的一項統計,74%的英國人認為奧運會只會給倫敦一個城市帶來好處,59%的人認為納稅人為奧運支付了過多錢,還有61%的人表示對奧運氛圍毫無感覺。
沒有橫幅、標語、彩旗、氣球、鮮花,沒有全民參與、全城投入,倫敦奧運會是不是真有點兒太寒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