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控制著中國90%以上的信貸資金、65%的保費資金——央行、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和各大中外金融機構總部齊聚此地。
當金融家俱樂部離地面3625米的電動玻璃頂棚敞開時,有人輕嘆這里像極了霍格沃茨的魔法學校。俱樂部占據了金融街購物中心最高的兩層,有著陽光通透的網球場地,以及聞不到漂白粉味道的游泳池——在北京這座城市,能打開頂棚的空中網球場地,只有兩塊。
這是金融街,北京的金融街。不過這里最耀眼的,不是財富,而是控制財富的權力。
有些樓門側掛著行政機構特有的豎直白底黑字牌匾,門口保安格外嚴格,他們會制止舉起相機的游客。因為,被稱為“一行三會”的中國金融最高監管機構——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都在此辦公。
許多人認為,能夠掌控這條街的,是位于金融街最南端成方街32號的中國人民銀行——雖然叫銀行,但實際上,央行不是銀行,它是一個跟教育部和公安部一樣的“內閣成員單位”,
現任行長周小川1966年從附近的北京第八中學畢業時,金融街還叫金城坊,西二環也環繞著一圈城墻。城磚不少被拆去鋪路修房,城墻黃土裸露,爬上去摘酸棗時,還能瞥見城外的護城河。現在,周小川已是央行行長,成為眾人眼中可以扳動開關的那個人。
這個開關,甚至可謂是中國的金融之閥——這片位于中南海西面2.3公里,周圍不過1700米長、600余米寬的樓群,控制著中國90%以上的信貸資金、65%的保費資金。2003年,它的日資金流量便大于100億元——也就是說,僅半個月就超過當年海南、寧夏、青海三省全年的GDP總量之和。
金融街周圍有著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兩大國有銀行的總部,以及中國人壽總部等幾大保險公司。而像摩根大通、AIG(美國國際集團)這樣活躍在華爾街的外資金融機構,則集中在西北方向的英藍國際金融中心各自租下上萬平米的場所——此處只租不售,為外資金融機構所備。
大廈里,這些跨國公司的員工們,每天都能看到一幅高40米,寬15米的漆畫——那畫的是中國人熟悉的歌劇《圖蘭朵》。
有關金融街的規劃,在1980年代初期就提出過,幾經延宕,終獲肯定。
1990年,中國人民銀行第一個遷入。此前它先后騰挪于西交民巷與三里河的財政部大樓。中國人民銀行的外形,酷似一枚安臥在長安街延長線北側的金元寶。
當初它以這樣的造型亮相時,并不只是為了討一個好彩頭。更大的時代隱喻在于,過去連一根火柴都需要憑票供應的集體生活里,真正的商業是不被需要的——改革開放重新定義了中國人民銀行的角色。1979年,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先后從中國人民銀行分設出去,并最終出現在長安街上。
中國工商銀行總行大樓與央行僅隔一座樓、一條街,建筑面對長安街的一側,是巨大的方形立面,身后則擁有一個直徑100米的露天圓形大花園,—方一圓,暗合了“天圓地方”的古錢幣象形。2011年谷雨那天,營業辦公樓二期啟用——這是傳統節氣中雨水最豐沛的一天,而古代中國人認為水可生財。
同樣位于金融街的國有四大行之一——中國建設銀行,則通體黑色,外型猶如一尊龐大的青銅鼎。它的正門前端立著中國神話中的瑞獸貔貅,傳說貔貅吞萬物而不泄,可招財納寶,因此頗受銀行業人士的偏愛。
打個比方,如果退回到通訊基本靠吼的時代,中國人民銀行出臺貨幣新策,工行員工經過一個紅綠燈、再走過一座樓就知道了''但消息傳到建行則得花兩倍多的時間。當然,這種假設本身就是荒誕的。
光大銀行總部。也是金融街極為引人注目的建筑。光大集團在1980年代起家,以光大公司前董事長王光英母親命名的幼兒園——“潔如幼兒園”,就在金融街上,
1992年,證監會在北京成立。當時這家金融監管機構只在保利大廈租賃了一層樓,其時證監會主席劉鴻儒說“做我們這個工作,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意即準備長期吃苦。
只是,二十年后,連向證監會報送IPO材料的打印業務,都被估算出每年5000萬市場規模,在金融街與三里河之間,一家不起眼的印刷公司幾乎壟斷了這門生意。
“一行三會”中,離央行最遠的是成立于1998年的保監會。在它周圍,環繞幾大保險公司,比如中國人壽保險、中國再保險集團和中國平安北京分公司。它們大多是1990年代末才入駐,但地理位置之好不亞于幾大銀行。
2004年,金融街開工建設全長約為2,2公里的地下交通系統。只是,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它除了出口選址不當,還遭遇了金融街銀行們的反對一他們認為在自家地下修路不安全。后來,這一交通系統只在2007年被報道過“將試運行”后便再無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