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關村,微軟與谷歌相距不遠;食品行業勢均力敵的百事和卡夫都在CBD的SK大廈;
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中的德勤、安永和畢馬威都選擇了東方廣場。
330米的國貿三期是北京城的新高度,從大堂乘電梯到80層只需要40秒,類似飛機起飛的眩暈感與耳膜鼓脹感也只是一瞬間的事。這一層是號稱“京城最高酒吧”的云·酷,加班后的夜晚點一杯不到100塊的長島冰茶,對于高級白領來說相當超值。這個酒吧對顧客的著裝有嚴格的要求,不少身著短褲涼拖的客人因此被攔在門外。
此地視野極佳,東側窗外是央視新址,主樓在夜幕下始終燈火通明,呈白色透明的褲衩狀。望向對面則是249.9米的北京銀泰中心,另一著名的奢華之地,從云·酷俯瞰該樓頂層的北京亮酒吧是約28度4分的俯角,后者是從前的京城最高酒吧。
國貿三期有埃克森美孚、匯豐銀行,而同樣著名的思科與美林在對面的銀泰中心,人們熟悉的大眾、福特、三菱也都在附近。
這里是CBD。
某出租車公司提供的黑色商務轎車專門接受外企的預訂,從國貿到首都機場一口價150塊,這段路程打表是100塊左右,在這里,下班時間打車難比登天,更多的白領涌向公交站。擠上車程一個多小時的公交回到他們在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燕郊鎮的家——就是自稱北京后花園的地方。
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中央商務區。這個詞匯在京城也可以拆解為中國(C),北京(B),大北窯(D)——這里曾是侵華日軍的磚窯,故名大北窯,如今成了外企的聚集地,首都最貴的地方。
五六十年代大北窯一帶遍布工廠,到處回響著機器的轟鳴。1979年,外國資本家們終于可以堂而皇之地涌入,然而最初進入北京的外企都苦于沒有有合適的寫字樓,只能在酒店房間內辦公,直到1985年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即今中信集團)建成國際大廈。
中信集團1979年由曾任國家副主席的榮毅仁創辦,主要業務是引進外資。國際大廈是第一幢主要供外商辦公的寫字樓,外表呈深棕色,北京人給它起的外號叫“巧克力大廈”。也是1985年,另一處外企大本營中國國際貿易中心(簡稱“國貿”)在國際大廈以東兩公里的地方開始興建,并于1990年正式建成開業。
八九十年代的白領是這個城市的新階層。他們是最早熱衷于考托福的人群,一些白領在自己的客戶中尋求移民經濟擔保,更有一些人在去美國出差時失蹤。但這個群體中仍然有組織的身影,1991年,北京市外商投資服務中心建立黨委,至2011年外企黨組織已經發展到109個。
與偏好穩重的國企相比,外企更傾向于租用高聳絢麗的寫字樓。從101米的國際大廈到現在國貿的三期,外企聚集的寫字樓不斷突破北京的天際線——當然價格也是如此,1993年出售給外企的八家寫字樓中,最便宜的每平米售價1500美金,最貴的每平米5000美金。當時5000美金約相當于人民幣3萬,在那個爭當“萬元戶”的時代,每一層寫字樓都是天價。
新建的寫字樓沿著國貿橋的黃金十字開始擴張,更大的變化正在醞釀之中。1992年西城區成立金融街指揮部,1993年中央商務區列入北京市規劃。CBD,金融街,再加上中關村,這三塊規劃建設總面積超過1000萬平方米的辦公區域,是北京城內最受外企青睞之地。
CBD是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國際性金融機構的聚集地,金融街上主要是外資銀行,中關村則是以IT產業總部及研發中心為主。一心國際化的北京雄心勃勃,目標一律向美國看齊:CBD被稱為北京的曼哈頓,金融街要打造成中國華爾街,中關村則—直走在通往硅谷的路上。
在CBD騎自行車的可能是快遞員,在中關村則可能是工程師或大學教授。中關村的形成得益于海淀區極端密集的高校和科研機構,白色短袖衫、西裝褲、金屬框眼鏡、黑色雙肩電腦包,這是中關村IT男的標準像。而城市的另一頭,CBD的白領正對著信用卡賬單,盤算著不遠處新光天地的PRADA和HERMES。
商圈看重的是企業的集聚效應。在中關村,微軟與谷歌相距不遠;食品行業勢均力敵的百事和卡夫都在CBD的SK大廈,前者的辦公室要高一層;而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中的德勤、安永和畢馬威都選擇了東方廣場。
2003年位于西南四環的豐臺總部基地開始建設,這個打車到國貿最少需要60塊的地方,計劃建設500家企業總部。同時走紅的還有望京等城郊新商圈。2008年,摩托羅拉變賣了位于CBD的大廈搬到望京,現在它的鄰居還有奔馳和西門子等大公司。
但是更多的外企仍然偏愛傳統區域,CBD的國貿大廈和金融街的英藍國際金融中心就于去年被《安家》雜志評為世界500強最愛寫字樓前兩名。
但是,外企在北京很難“獨占鰲頭”。2010年,中信集團以63億人民幣拍下CBD核心區1.15公頃的土地,刷新了北京單塊地總價的紀錄。工人們在CBD核心區挖出1萬平米的大坑,這個名為“中國尊”的建筑將超過500米,會是北京的最高建筑,也將是中信集團的新總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