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經濟發達地區,信的人越多;風水大師的秘密朋友包括:大銀行、大地產公司、中國人、外國人
如果沒有一個叫做何曉聽的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畢業的哲學博士,首都機場三號航站樓可能會是另外一副樣子。
建筑四角過于尖銳,應該更為柔和;左前方“青龍位”可以種上一片高大的風水林;航站樓正對前面一條筆直的高速公路,意味著“煞氣”,最好能增加一個橢圓形的水池和噴泉,用于“聚氣”;屋頂不要用綠色或黑色,也不要全部用紅色,最好能用金色和淺金色,讓建筑感受到北京東北方向的“群山之氣”,活起來。
以上這些都是何曉聽在一個星期五的忙亂下午,在倫敦的一個建筑師事務所里提出的建議。這些英國建筑師一開始面露難色,隨后瞪大了眼睛,臉上寫滿新鮮和迷惑。看著他們抓腦袋的樣子,何曉聽以為“說了也白說”,沒想到設計主管極為重視,一周之后真的按照她的建議修改了方案。那便是三號航站樓最終中標的方案。
何曉聽是一個風水研究者,著有一系列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關于風水研究的開創性代表作。上面這個故事就是她在《中國風水史》中講述的。在那以后,她還參與了北京奧運游泳中心投標方案和上海浦東機場航站樓投標方案的“看風水”工作。
實際上,近年來國內建筑界相當多的大項目,都把“符合風水”作為把關時的一條標準,更多的風水師從一開始就參與到建筑選址和設計過程中。
除了建筑設計領域,風水這門生意也活躍在地產、金融、零售等領域。“看風水”這個傳統行業早已擺脫“封建迷信”的陰影,成為獨具商業價值的新興行業。
第一家風水公司上市
2012年6月28日,第一家風水行業的公司上市了。
這家叫做新天地集團(New TrendLifestyle Group)的新加坡公司在倫敦證券交易所另類投資市場上市。
即便是在33個同屬“另類行業”的公司里面,這家公司依舊顯得獨特。這家公司主要提供風水、塔羅牌和婚介服務,去年一年的稅前利潤為1400萬人民幣,他們募集了15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1500萬元)的資金。
此前《21世紀經濟報道》曾撰文說,這家風水公司雖然并不廣為人知,但雄心勃勃,計劃未來三年在中國開設50家門店,并通過授權一系列風水大師來擴大影響。花旗銀行、渣打銀行等重量級公司都是它的客戶,年利潤過千萬不是瞎吹。
這篇報道中還提到,眼下,中國大陸和風水相關的公司已經有10萬家左右,大部分以文化公司、咨詢公司的類別注冊,年收入大多不到50萬元,但也有約10家過億。
一位以廣州為根據地、輻射全國的成功風水師說,風水師生意的好壞與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像北京、長三角、珠三角這樣的經濟中心,是風水師最密集的地方,同時也是競爭最激烈的地方。此外,許多福建人和潮汕人也對風水深信不疑。
雖然風水文化發源于中國,但自從17世紀漂洋過海、走向世界之后,在國門之外的發展毫不示弱。歐洲人的風水觀最初集中在華人圈子里,但很快一些地道的歐洲企業也開始相信,他們認為,只要按照神秘的東方風水教導去辦,就可以紫氣東來、財源滾滾。
按風水師的建議,一些英國企業在工作場地種植圓葉子植物,因為圓形可以抵擋辦公室的負面情緒,而針尖型葉子則有可能造成緊張關系;德國一家公司規定,任何人不準在總部門口停車,因為汽車象征猛虎,會吞噬公司財富;在法國達飛輪船總部的大堂里,有一整面墻壁被設計成巨大的室內魚缸。法國人解釋說,這和風水有關,魚的活躍、水的靈動會帶來生機和順利……
一名英國風水師一天的薪水可能達到2500英鎊,如果是長期聘用的風水顧問,要價可以高達5萬英鎊。
新天地集團目前已經在上海、廣州等城市試水,但經營狀況似乎未令其滿意。業內人士認為,這其中的關鍵原因在于,中國大陸的政策環境和新加坡、香港并不一樣,雖然風水文化起源于中國,但相比之下,目前在海外的認可程度似乎也不低。
個體“風水大師”的生意
在中國,“風水大師”這個低調的行當,從業數量還是有一定規模的。來自《南方周末》的一篇報道提到,業內在有代表性的珠三角地區,個體風水師的數量至少有3萬人。
這些人看起來并不是“老夫”或者“老朽”,而是十分光鮮時髦。他們通常穿棉質或麻質的白色中式對襟休閑裝,在鬧市中顯出幾分儒雅和飄逸;他們的工作設施也十分現代,一臺高效的電腦必不可少,只要把客戶的生辰八字輸入電腦軟件,片刻之后,對方的今生來世、全部命運就一目了然了。
有報道說他們中最成功的那些人大多已經移民海外。
“大師”的業務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一是起名、改名,二是給建筑看風水,三是玄學,比如畫符、設計吉祥物、護身符等等。
對大部分普通人來說,最可能和風水師打交道的情況通常是起名、改名、挑選黃道吉日等日常業務。但今天的“風水大師”對傳統業務做了一些拓展,比如,為孕婦挑選剖腹產吉日,為已婚婦女“除小三”(費用從800元到一兩千元不等)。
當一名單打獨斗的個體戶“風水大師”,和開淘寶店略有類似——時刻要為爭奪客戶而勞心勞力。
除了要打造個人口碑、提高名氣,還得投放廣告。對一個剛出道的風水師來說,每個月僅在百度競價排名上的廣告投入就可能高達數萬元;對一個更為老練的風水師來說,他們會明白參加企業組織的活動和講座是結交優質客戶的更有效方式。這些講座的主題通常由主辦方確定,到銀行講理財運勢,到樓盤講住宅風水,到美容院就講五官面相。
如果風水師本身有一定社會職務和學術背景,比如是各地易學研究會的負責人,或者頂著“中國高級命名策劃師”、“國家建設部授予建筑人文(風水)規劃師”等頭銜,在潛在客戶心中的可信程度會大大提高。這也是絕大部分風水師的名片上都印著至少五個頭銜的原因。
《南方周末》報道給出的數據說,對于一個比較有名的風水師來說,為公司寫字樓或商鋪“策劃布局”的收費標準在25元1平米左右,給喬遷新居或舊居改造的業主看風水要便宜一點,大概在20元1平米左右。
不過,不管你的公司或住宅面積多小,這兩項服務的起步價都是1500元。這并不算貴,因為給工廠選址、布局的價格通常需要數萬元。一些風水師的業務范圍已經形成了開發商看地、建筑動工、商家選址、設計擺放、人員招聘等一條龍服務。
據稱近幾年他們的生意越來越旺,珠三角一個普通風水師每月僅看風水就有20來單,取名則可能多達50個,月均收入四五萬元屬正常,多的時候可以達到數十萬。
大公司們的秘密朋友
“風水”二字含義微妙,大部分人對它的看法既明確又模糊。人們通常直截了當地表示“我不信這種封建迷信”,但一旦有什么情況出現,他們又會覺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還是注意點兒吧”!
所以,無論風水師本人的來歷還是他們服務的客戶,都籠罩在一片迷霧中。一位香港風水師說,內地很多大銀行都是他的客戶,尤其在分行、支行的選址、設計方面,但這些客戶無一例外地要求保密。
此前有媒體提到過某著名外資銀行的例子——在入駐北京嘉里中心以后,這家銀行每季度定期舉辦風水講座,場場爆滿。來聽風水講座的大都是具有經濟實力的高端客戶,他們在乎自己的生意、運勢、家居、人生,在講座之后往往還會和主講的風水師預約單獨見面。這樣,風水師除了能拿到幾千上萬元的講課費,還能結交新客戶。
《第一財經日報》曾引述香港著名堪輿學(即風水命理學說)“大師”麥玲玲的話說,近年來咨詢她的以內地地產商為主。地產商拿地之后就會和風水師合作,在開盤賣樓的時候也會找風水師參與宣講活動。有時一個講座下來,簽單率會馬上提高。
麥玲玲說,不管是誰,拿幾千萬元去買房子,如果對風水有懷疑,肯定是不買的。地產公司請人來做風水,可以提升客戶信心,這對企業是巨大的幫助。她曾經建議一處滯銷的別墅把不祥的屋頂顏色改一改,之后立刻以5000萬元的價格順利脫手。
據一財網報道,源于泰國的正大集團不論旗下的大型賣場還是購物中心,在選址、朝向、人流上都特別考慮風水的影響。
以位于上海浦東陸家嘴的正大廣場為例,在廣場開業之初,招商和客流狀況不太理想。風水師認為這和廣場對面高樓林立有關,尤其是其中一棟高樓的屋頂設計像一把尖刀,刀尖正對廣場,“煞氣”導致“破財”,這是風水學上的大忌。
為此,正大集團對廣場的布局做了一些局部整改,最主要的就是在廣場門口放置一尊石刻大象。大象是泰國人視為“神獸”的吉祥物,既有庇佑作用,又能擋掉對面高樓的“煞氣”。
風水,不管你迷信也好,不迷信也好,這門生意真的就火起來了。
風水師何曉聽的風水觀:
“巫是風水的母體,最初的風水師是巫師的一種,最初的風水活動包含于巫術之中,“萬物有靈”觀是這一切的基礎。
風水對今天的啟示,主要在于它對自然的那么一種謙遜態度,在建筑中以‘人’為設計原則的意念。
風水有廣闊的巫術土壤,風水亦扎根于科學的智慧之上。
摘自何曉昕的著作《中國風水史》
方舟子對風水的批評:
“假如風水暗含著某些“生態建筑學”、“環境學”的道理,那么就直截了當地從科學的角度提出、說明這些道理就可以了,又何必還掛著“風水”的招牌,使用風水的說法?
我并不想否認在風水術中暗包含著某些由生活經驗積累下來的合理因素,例如風水所謂“左青龍右白虎”,原本是要以“坐北朝南”達到冬暖夏涼的目的。但是人們“看風水”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為了居家的舒適自在,而是認為住宅、墓地的風水好壞可以影響居住者及其子孫的吉兇禍福。
清華大學建筑系教授陳志華在批評風水時曾經舉過一個例子:建筑風水書上認為水就是財,因此四合院里水不能直著流出去,要拐兩個彎,但是在現代建筑理論看來,水拐兩個彎再出去根本就是多余,還造成排水不暢,根本就不合理。
摘自2005年9月刊于
《北京科技報》的方舟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