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之前,對產權保護最好的政府就是羅馬,他在這方面出臺的法律如同偏執狂,極盡細微之能事。
對于產權如此認真,源自于帝國崛起的過程。羅馬原本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城邦,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戰爭才成為大國。為了鼓勵人民能夠全民皆兵、勇往直前,羅馬政府提出的激勵政策正是“勇往值錢”——一旦獲勝,不但大將能夠建功立業,普通士兵也可獲得大量財富和奴隸。
極度完善的產權制度正是為了保證眾人的利益從而忘死奮戰而設立的。但當它過于完善后,悲劇發生了,光輝的羅馬帝國就是這樣滅亡的。很多資料都有這方面的描述,比如《財富的誕生》、《價值起源》等。
按照這些資料描述,首先,羅馬帝國的生產力大多來自被其征服的奴隸——這些奴隸并非只充當苦力,連教師、醫生等白領的活也要干。由于產權約束,大多數奴隸終其一生也無法擺脫奴隸身份。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當然不愿意好好干活。
除了奴隸耍賴之外,瘋狂的產權保護也激化了貧富差距。
理論上,一個正常發展的社會,早晚都會遭遇“馬太效應”——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所以現代政府大多采取“遞減稅”的政策,即多收富人稅、少收窮人稅,之后用富人的錢來為大眾謀福利。但羅馬帝國深深被自己的產權制度綁架了。在羅馬,不論你有錢沒錢,你承擔的稅務是相當的。
富人會說,我要管理奴隸我很忙,不能去打仗,而窮人打完仗回來一看氣瘋了一我去打仗不能種田,你居然照樣收我稅!
在早期,產權令羅馬經濟形成良性循環:戰爭——財富。產權體系太完善了,有錢人非常放心地去投資,從而獲得新財富,而新財富得交稅,所以也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政府就繼續積極地去發動戰爭。
但到了后期,產權體系的完整讓奴隸生產力低下,這使得財富的投資無法獲得更多的財富。政府收入也隨之不夠了,但仗還照打,貧富差距又壓力巨大。這時的政府只能靠不斷發行貨幣來緩解戰爭的巨額花銷和各種問題,然后悲催地通貨膨脹了。
可以說,一定意義上,正是產權制度太過完善,加劇了羅馬帝國土崩瓦解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