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魔術師劉謙打了幾年交道,也聽許多魔術師說起過他,每個人都有一番出自個人角度的美譽之詞。劉謙給我留下的最大印象卻是,他從不承認自己辛苦,盡管過去28年他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魔術上。這多少有點像物理學家費曼——表面上裝作干什么都很輕松,其實背地里不知道下了多少功夫。
2010年春晚,劉謙曾經考慮過表演一個叫做“巴格拉斯效果”的魔術。這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他最厲害的表演之一,可惜導演覺得視覺沖擊力不夠,換了別的。一些人會說劉謙的表演只是小花招,但我相信他們看過劉謙的這個表演之后,就只能用“托兒”來解釋了。“托兒”是一個人看不透魔術效果時萬般無奈的自我安慰。就連國際上最主要的魔術論壇,也盛行用“托兒”來解釋劉謙的這個效果。
試想,你要用一副撲克牌做到如下效果:表演開始時撲克可以展示;第一個觀眾不受限制地從52張牌中任意說一張花色和點數;另一名觀眾任意說一個1到52之間的數字;邀請第三名觀眾來數牌,數第二名觀眾說出來的數字,表演者在表演的過程中不接觸牌。
注意,以上所有要求需要同時做到。這就是所謂“巴格拉斯效果”。巴格拉斯是一個英國人,全名叫大衛·巴格拉斯(David Berglas)。他生于1926年,是一個傳奇性的人物,早年間在二戰中為美國情報部門工作過,當時他的年齡甚至還達不到招聘要求。他不像是很多有成就的魔術師從小就對魔術著迷,他21歲才喜歡上魔術,在五年的時間里從一名愛好者轉變成職業魔術師,并對許多魔術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創造的最著名的效果就是這個以他名字命名的效果,或者也被稱為“任意點數的任意牌”(Any Card atAny Number)。
對于魔術師來說,巴格拉斯效果是一個圣杯,是一種職業上的智力挑戰。許多人都想方設法做到這個效果。到現在,它有無數的版本,每個人都有自己實現的方法,有的對規則遵守得嚴格一些,有的則不那么嚴格。可以說,這是一個魔術師演給魔術師看的魔術,因為只有魔術師才知道這當中的各種門道,而另一個魔術師表演給你,你發現你的任何知識都解釋不通的時候,才會受到最大的震撼!比如在魔術圈里混了幾十年的肯·韋伯(KellWebber)和理查德·考夫曼(Richard Kaufman)都講述過此類經歷。
幾年前,劉謙在臺灣的電視節目中宣稱過要“重現”巴格拉斯效果,但實際上他的表演與真正的巴格拉斯效果相去甚遠。而這兩年他顯然是有了質的突破。
2011年7月,劉謙在“核心魔術峰會”(EMC)上當著另外30多名魔術師的面,表演了他個人版本的巴格拉斯效果。他上場后便將一副撲克牌放在倒扣的高腳杯上,然后將自己隔離在兩米之外,直到表演結束都沒有再碰到這副牌。他通過扔玫瑰的方法,選出兩名觀眾,其中一名說出任意撲克牌的點數和花色,另一名在1到52之間選一個數字。然后他請上第三名觀眾,請他一張張地數牌,直到數到第二名觀眾說的那個數字為止。而這張牌的點數和花色與第一名觀眾的選擇恰恰完全相同!
現場觀眾中,就有巴格拉斯本人,他后來向劉謙表示,他沒看出來劉謙是怎么做到的。包括大衛·科波菲爾的團隊,在反復研究了劉謙的表演視頻之后,也只是得出一個猜想而已,并不能確定他是怎么做到的。
劉謙有幾個小本子,有放在床頭的,有隨身攜帶的。他先把自己想達到的效果寫在本子上,然后任何時候有靈感就馬上記在本子上,哪怕是夢見的。他這個版本的效果想了一年才想到方法,這是運氣好。本子上還有三分之二的效果是永遠想不出方法的。
黃永明
有一次,出租車司機問我,抽煙嗎?我說不。喝酒嗎?我說不。釣魚嗎?我說不。“那你總得有點愛好啊?!”我該怎么講,難道告訴他,我的愛好是天文、寫作和魔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