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即前石駙馬大街女師大的女生宿舍,曾有“紅樓”之名,現別號石宮。內中設備周到,什物亦甚講究。櫛比的屋舍,分樓上樓下二層,每三人住一間;鋼絲床,黃木小桌,黑鐵背椅子,每人一份。屋的一端是汽爐子,冬天的時候,上邊經常的擺著開水壺,或者烘著洗了的手帕襪子等。另一端是一個大玻璃櫥,上層可放書籍,下層放置零用物品。
寢室之外有盥漱室每日開熱水管三次,但她們很多人是在寢室里洗臉的,由老媽子送冷熱水。每日由展至晚我們看見那些化妝品與書籍紙張雜陳在一起,明鏡幌耀于壁間,脂粉洋溢于室中。老媽子總是這樣說:“喲,聞,這屋里夠多香呀!”然而盥漱室也許更香,但因為那里太寬大的原故,香氣不能保持到那么濃很的程度,其用脂粉之多,于此可見一斑,時常看見由聽差掃出去的粉盒蜜瓶,香水瓶等。
浴室每日開水管二次,門內懸著浴室規則一張,文字甚有趣,其一:“請勿在浴室小便”,另一條則是“一切穢物請勿棄置于浴室內”。
與浴室連帶著的,便是洗衣室,很多的同學是從來沒有到過洗衣室的,無論是小襪一雙,手絹兩方都交給老媽子洗。但也有一部分勤儉的同學時常在洗衣室里,一邊揉著衣服,一邊哼著歌曲。你也看不出那是快樂,還是為洗衣而悲傷。她們兩袖卷得高高的,露著藕節似的手臂,有時便對水罵起來:“真討厭,干嘛這么熱!”
飯廳可容百余人吃飯。包飯每月七元,散吃則有好壞之分,或八九元十余元不等。冬日自己喜歡做飯的人很多,因這樣吃比較適口些。但飯后洗碗盞是她們所不耐煩的,常是把些殘菜余飯給與了老媽子,以作份外工作的酬勞。
大多數的她們,喜歡把飯叫在寢室里去吃。臨時推開書籍,軸上一張報紙,幾個人有說有笑,一邊吃飯,一邊談些無關緊要的閑話。甚或吃的高興時便打鬧起來,飯菜弄了一桌一地,于是便大呼小叫,你罵我不好,我罵你該死。
廁所是拉水的洋馬子,冬天生著一個火爐子,摩登的小姐們總是在那里燙頭發,教理學院的同學到文學院來,第一便是喜歡這干凈的馬子。
節選自1934年
天津《大公報婦女與家庭》
《大公報》是清末、民國時期的著名日報。1902年滿族正紅旗人英華在天津法租界創辦,時評和社評司名時。1966年停刊,香港臨出版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