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全球貿易自由化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Copy to China模式的誕生。當有形的“中國制造”源源不斷地輸往美國的時候,無形的“硅谷制造”則以一種不帶任何關稅的形式被第一時間“進口”到中國。前者把世界上最便宜的“硬件”賣給后者,后者把世界上最自由的“軟件”送給前者,一個贏得巨額的外匯儲備,一個通過其復制品獲得海量的用戶。
互聯網作為一個產業或者一種工具興起之后,硅谷一直都是全球最具創意的創業圣地,幾乎每一個產品的出現,都會在中國引來一大批追隨者、模仿者。從電子郵件、門戶網站、電子商務、搜索到社交網站,Copy to China始終大行其道。
互聯網產品的創新,本質上是服務的創新。網絡作為一種基礎性技術普及開來之后,競爭的門檻早已不是技術的難度,而是對用戶需求及其體驗的把握。從這個角度講,互聯網創新與技術無關,而是與創意有關。所以,我們才會看到,硅谷制造幾乎總是零成本地被復制到中國,因為點子是顯而易見的,其靠不靠譜,取決于用戶理不理睬。最近騰訊市值突破5000億港元大關,中國網民真應該感謝Copy to China模式的偉大,因為QQ帝國其實就是硅谷互聯網公司在中國開的免稅店。
但是,如果說PC互聯網上的每一個Copy to China產品都能在中國自己的生態圈內建立游戲規則的話,那么,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游戲規則從一開始就被硅谷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從控制系統入口到極致的硬件體驗,以蘋果和Google為首的新陣營徹底堵死了“這還只是一場創意競賽”的可能,以前Copy to China是沒創意必死,現在是有創意不一定活下來。
事實上,iPhone的出現可能是一個轉折點,它表明“硅谷制造”正在喚醒正統:用新的技術或創意武裝硬件。以前花樣繁多的數碼產品在深圳,現在最酷的在硅谷;以前打印機屬于日本人,現在最前沿的3D打印在硅谷;以前汽車工業的圣地是底特律、魯爾,未來屬于硅谷的Google、Tesla……
有人把這個趨勢稱為“新工業革命”,其最大亮點在于,靠IT和互聯網產品起家的創業圣地——硅谷,在信息革命幾十年之后,開始回歸工業革命。這是兩個產業、兩個維度的疊加,對于習慣了單向度地復制、抄襲硅谷產品的Copy to China模式而言,無異于釜底抽薪。
原因很簡單,無論是有形的實物產品還是無形的互聯網產品,中國制造的演進邏輯完全取決于Copy to China,即模仿、復制;而硅谷制造或者美國制造的本質是創新,所以當互聯網與制造業“摩擦起電”時,以模仿、復制為邏輯的Copy to China產生的是1+1≤2的結局效應。我們剛剛在PC互聯網上完成追趕,人家卻已經把另一條跑道都修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