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浪微博上,馮大輝長期置頂的一條是“丁香醫生,發現健康”,打開鏈接是一篇他的博文,介紹丁香園旗下社區“丁香醫生”的創立。他的身份是丁香園CTO,現在又加上一個:“一個慢性病患者”。
2006年,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從哈爾濱遷到杭州,與張進和周樹忠組成鐵三角,丁香園開始商業化運作。2010年馮大輝加入,他本是電商圈的紅人,支付寶前數據架構師、著名Oracle專家,后來卻不按常規出牌,“獻身醫療事業”。這次他相當認真:負責丁香園推出的App“用藥助手”的宣傳;作為一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又單槍匹馬承包下“丁香醫生”的搭建。
“丁香園在杭州的一個巨大收獲是大輝的加入,”李天天感嘆。實際上,李天天到杭州的原因是有志同道合者愿意跳進來一起創業,從張進、周樹忠,到他們的天使投資人、曼哈頓資本集團合伙人王進,再到后來的馮大輝。在此之前,這是一個學術氣息濃厚的專業論壇,離公司化運作還很遠。
“其實我特別想告訴其他創業的朋友,創業初期在地理位置這個問題上不必考慮太多,在哪里都能活,發展到后面可以搬家,或者設立辦事處。最重要的因素,其實是人。”李天天說。
離開哈爾濱
在杭州落戶,是李天天利用2004年、2005年的假期,在東部尤其是沿海城市尋覓一圈的結果。從北京出發,濟南、南京、上海、杭州、福州、廣州,最后一站是深圳。
那時他還在北京協和醫學院讀博士。繼續讀書與經營丁香園之間總要有個選擇,他已經傾向于后者,正好一路拜訪各位資深版主,看大家對丁香園的未來有何建議,是注冊成為NGO還是徹底選擇商業化,同時尋找適合創業的城市。
創業地點究竟有多重要?其實李天天為此吃過苦頭。
他第一次創業是在哈爾濱。丁香園在2000年創辦時只是一個幫大家檢索醫療文獻的個人網站。2002年他創辦了一家英語培訓公司,那時一對五的外教小班授課在哈爾濱還是新概念,利潤很可觀。后來派出所、政府辦事人員就找上來拉關系,帶自己的孩子免費學習,逢年過節還提著禮物拜訪李天天。他開始感覺哈爾濱“創業氛圍不夠友好”。
另一件事是注冊網站。2003年,丁香園要向通管局備案,李天天拿著省衛生廳和省藥監局的許可交到醫政處,對方沒有直接受理,而是對方送他兩句話:你們的想法很前衛,但有知識的人不上網。“前衛是個好詞兒還是壞詞兒我拿不準,但是說完第二句話,我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那時候互聯網最火的是聊天室,他們以為我這個網站就是為了娛樂。”
后來李天天的網站審批還是辦下來了,當時母校哈爾濱醫科大學原校長擔任黑龍江省衛生廳廳長,直接從李天天這里收了材料。這次是通過走關系搞定的,李天天心里又暗暗總結:“哈爾濱非久留之地。”
“我覺得哈爾濱是一個關系驅動式的創業環境,這幾年我回去還是同樣感覺。往往幾個人出來做事,都是因為誰誰家的親屬可以提供什么樣的資源。”
杭州:轉型之地
一路踩點兒下來,李天天來到杭州。當時從事制藥業的丁香園會員王進表示愿意做天使投資人,而兩位熱心網友,學醫的張進與學藥的周樹忠愿意擼起袖子與他一起創業。李天天從北京協和醫學院退學,帶了幾件換洗衣服就奔向杭州。他們最初只是住在張進家里,王進到市政府科技局方面爭取了一些支持,后者為他們提供了辦公室。
其實李天天考慮過北京和上海:北京匯聚了行業中的權威醫院、資深專家、媒體,而上海有很好的商業環境。他也曾經在深圳駐足,因為聽說這里是全國注冊NGO最開放的城市,當時丁香園正處在公益化與商業化的十字路口。后來他得知那其實是個誤解,要做全國性NGO還是得回到北京搞定。
在杭州的第一年,丁香園雖然注冊了公司,但是“干的還是原來的事”。2007年做了產品“丁香人才”,為醫藥行業相關企業提供招聘服務;2008年是“丁香通”,一個生物試劑耗材的網上采購平臺。“我們自己雖然也是醫生背景出來,但是究竟哪些地方能夠合理、合法、合情地賺到錢還沒有想好,就先挑了兩個邊緣的產品線來做。”
2010年8月馮大輝加入,丁香園的團隊多是學醫藥專業,在“外行”馮大輝與他們的頻繁交流中,互相斃掉了很多彼此認為“不靠譜”的想法。“他可以作為一個局外人、非醫藥專業的人士來與我們‘跨界互動’,這個對我們幫助很大。有時候我們會陷在其中,做論壇的特點是經營氛圍,但是大家的背景太像了,缺少一位‘鯰魚’。”
此后,丁香園推出了查詢藥品的App“用藥助手,李天天不懂推廣,由馮大輝來負責,這款產品輻射了他在微博上的一圈粉絲。最近的產品“丁香醫生”里面健康小組中的\"類風濕關節炎”部分被命名為“Fenng和他的朋友們”,李天天希望馮大輝先趟好路。“拿這個當試驗品,大輝也是試驗田的田主,如果效果不錯以后再去做糖尿病、高血壓、腫瘤領域的。打算先讓他一個人折騰著。”
杭州與上海的消費觀
既來之則安之,作為一家互聯網公司,按道理講,在哪里落地都有可能生根。
丁香園沒有選擇去北京、上海、蘇州(近兩年才興起)這些或權威醫院扎堆或醫藥行業發達的城市,而是來到了杭州。其實丁香園與電商的瓜葛也不大,“丁香通”是一個交易平臺,但銷售的是試劑、抗體、醫療設備等。李天天堅信它的市場很大,但此時還有待整合。
此后丁香園的團隊需要將商業化經營與論壇獨立開,李天天又開始設立分公司。上海辦公室和北京辦事處相繼成立,主要負責銷售;長沙將配合杭州做內容,但更傾向于書籍與報刊出版,業內權威的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也在長沙;而杭州更相當于一個內容研發中心。
“各城市的辦事處多了,這幾個城市的同事很可能會去暗自比較薪水。他們比的是工資條上的絕對數,憑什么在上海和北京比杭州收入更高?”李天天說,“我一向重視員工的心態,但這又是軟性、很微妙的東西。”
他認為,上海和杭州同處長三角,兩個城市區別很大:杭州有山有水,周末去踏青、茶樓坐坐也就打發掉了;上海大品牌云集,白領周末都涌向商圈“集中消費”,談個戀愛都是在花錢度過的。
“每年的工資增長幅度能不能滿足各城市員工的消費需求?如果他們周圍就是花花世界,你不能阻止人家去逛來福士和新天地。開分公司之后我就調整了薪酬。”北京和上海都是底薪加提成,業績好的員工收入無上限;杭州偏向于生產和研發,薪酬在當地處于中等偏上;長沙物價低薪水也低些;同時會輔以期權等形式。
“創業早期你不知道能不能做得起來,花錢也不多,有些優惠政策根本用不到,或者人家說需要等你規模大一些才能享受到,但那時候你已經搬家了。中國南方的環境還是比北方的好一點,大家更遵守商業上的游戲規則。”
編輯元素:
李天天觀點:
其實我特別想告訴其他創業的朋友,創業初期在地理位置這個問題上不必考慮太多,在哪里都能活,發展到后面可以搬家,或者設立辦事處。最重要的因素,其實是人。
文三路“創業圈”
(包括文一路、文二路、文三路)
代表人物:“每日給力”聯合創始人 陳丞
住哪兒?
這個區域是居民區和寫字樓混搭,便宜方便。
也有同事為了女朋友住在濱江。
吃什么?
餐廳樓下就有,不過吃周邊總有吃膩的一天;寫字樓里面有食堂;一般不要外賣,杭州外賣口味不好。我反而覺得那些園區沒食堂,不方便。
娛樂去哪?
如果要聚餐,附近一兩百米就有;杭州可以玩的地方蠻多,上周我們集體去西湖西邊爬山,西湖邊、梅家塢、四眼井都不錯;公司里有桌玩設備;或者去唱K。
交通如何解決?
杭州的濱江就像上海的張江,不同點在于,過錢塘江比過黃浦江更難穿越。有同事住濱江,單程一小時,只能坐公交。
有沒有圈子或據點?
可以混咖啡館。淘寶、支付寶的員工,阿里幫,淘寶賣家都愛去貝塔咖啡,我們也經常去貝塔、福云等地方開會、參加活動。
在文三路“創業圈”創業的建議?
1,只呆在杭州,格局會有些小,建議多出去走走。2,杭州政府辦事效率高,而且多留心就能享受到優惠政策。3,人才供應還可以,杭州挖人現象沒有那么明目張膽,可以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