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Zynga的一款游戲放到騰訊平臺上不足三個月,騰訊自己就推出了一款從名字到內容都極為相似的同類題材游戲。這是全球社交游戲老大在中國的遭遇。
求生?沒錯,是求生。而且,這不是危言聳聽:寄生于開放平臺的創業者都應該心存憂患,因為你不知道什么時候會被kill掉,而kill你的不是競爭對手,而恰恰是平臺本身,這讓人絲毫沒有還手之力。
“新浪微博今天發出最后通牒,必須讓FaWave發送新浪微博的時候,不能同時選擇非新浪微博的賬號。好無奈,目前內部正在爭論是否要按照新浪微博的要求做。無論我們怎么做,傷害的都是我們的用戶。”FaWave是一款第三方微博發送插件,用戶可以選擇在多個微博賬號上發送消息,它的開發者是一個網名“Python發燒友”的程序員,這條微博是他今年3月在騰訊微博上發送的,現在FaWave基本上已經銷聲匿跡了,不支持新浪微博,結果可想而知。
擁有相同經歷的開發者不止Python發燒友一人,做出類似行為的平臺也不止新浪微博一家。Facebook平臺上誕生Zynga這樣的上市公司之后,國內的互聯網巨頭也紛紛舉著開放的大旗聚攏開發者,一時間開放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開放的理念到中國變了味。如果以Facebook為開放平臺的標準,國內絕大多數平臺都難稱“開放”,它們半路出家,做著平臺的同時還在做著應用,這就難免不和開發者產生利益沖突。
做著Zynga夢的開發者最后很有可能淪為平臺方試探市場反饋的小白鼠,或者是換取第三方用戶行為數據的工具。
江湖不好混,日子怎么過?
中國沒有真正的開放平臺?
謝文:國內現在有一些自稱是開放平臺,甚至說比Facebook還好,我覺得這個就不客觀了。你比如說騰訊,本身其實是半路出家的、似是而非的,因為他們有大量的應用,這種情況下就會產生和第三方應用產生利益沖突,只好采取半封閉或者說全封閉那樣的情況。甚至有人開玩笑,你替我們搭場子,我們先試試,好了以后你再用各種理由把跟自己沖突、矛盾的第三方應用給毀掉,那這種就屬于假開放或者說是不開放了,或者說把開放作為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
現在所說的開放平臺必須嚴格定義:達到Facebook和蘋果級別和標準的才叫開放。從這個意義上說,開放至少是三維的:1、應用開放、開放自身平臺的各種標準接口,歡迎第三方提供各類應用,共享用戶,共同服務,例如Facebook的Open platform和蘋果的APP Store;2、橫向開放,開放平臺本身歡迎第三方平臺或網站互聯互通,讓用戶在不同平臺和網站間暢通無阻,例如Facebook Connect;3、數據開放。在保護用戶隱私前提下,開放用戶基本數據(profile)、關系數據和行為數據,同時第三方一起打造個性化、個人化、智能化、實時化的服務模式,最好的例子是Facebook的Open Graph。按照以上的維度,現在中國任何一家公司都沒有做到真正的開放。
360推出平臺的時候,說自己和開發者沒有競爭,是真正意義的開放平臺,依我看他們那根本就不叫開放平臺,而只是一種變形的下載站點,把應用都匯集到一起,讓用戶可以更方便的找到就是開放平臺了嗎?還有百度,通過百度直接搜索到應用,減少一個到官網去下載應用的環節就是開放平臺了嗎?國內目前所謂的開放平臺其實只是半開放、假開放,甚至是盜用了開放的概念。
又比如說開心網,一開始表面上學的像是學了Facebook,長得都一樣,但是一做起來就創造了一個歪理,就是說我得先弄用戶,先弄收入,等用戶弄起來了,我再討論什么開放這塊兒事兒,這個就是屬于機會主義了,也就沒有什么成功的機會。那些偽開放平臺永遠達不到facebook在全球或者說在這個產業里面的地位(坐擁10億用戶),因為它們沒有那個機會,這是第一層結果。第二層結果,這些公司有可能又失去了另外一個大機會——大數據的機會。大數據必須建筑在你能夠用平臺來集合全天下的數據。最后就變成了平臺不平臺,應用不應用了。
開放的空間是三維一體的,這意味著全新的廣度與深度。三維開放搞了一維半,路還很長,夭折在半路的可能性也很大。開放不是做慈善,不是學雷鋒,而是為了換取第三方服務產生的用戶行為數據,不得不做的交換和妥協。Web 2.0是一次大革命,要做三、五年才可能看清眉目,中國的公司都急著上市,結果就偷工減料、急功近利,所以就沒有什么大出息。
騰訊平臺:霸氣+霸道?
莊明浩:騰訊的邏輯是扶持很多開發者,一般占開發者一些股份,要把開發者圈到自己的體系里面。騰訊戰略投資現在投很多他們平臺上做得不錯的開發者,一上來就要投資,并要求占股20%,如果說開發者不想出讓那么多股權,騰訊則有可能退一步占10%,再不行就占5%,它的目的就是要讓這些開發者不會流轉到其他的開放平臺上,把開發者留在騰訊的體系內。
開發者比較抱怨的事情其實是關于騰訊內部體系,包括審核、上線、費用的計算等等,這一套東西的復雜程度,我覺得因為騰訊固有的體系已經很大,在對外開放的時候需要一個階段性的工作。所以一個草根的游戲開發者,開發一個游戲想放在騰訊上,必須要走過騰訊非常繁雜、復雜的審核流程、上線流程、打分流程,即便上線之后還有在分成之外的服務器費用、BUG費用、評級,才會決定你的收入,這就使很多小的開發者會覺得有些復雜。但開發者習慣了,也就是這樣了,所以說騰訊這邊是用復雜的流程變成可人為操控的手段。
比如說帳期,卡你兩個月,打分比較低,一般的游戲可能是五五或者說四六分,CP占小,這個分成只是第一層分,我充了100Q幣到你這個游戲,騰訊拿50Q幣走了;但是分錢的結構是這樣的,100Q幣進來了,騰訊先拿50走,剩下那50它還要算,你這個月服務器有幾次Down機,有幾個BUG造成了幾個什么困擾什么事情給你打分,再扣一部分錢。其實開發者們到最后,尤其是很多成熟的第三方給騰訊做游戲的公司,可能也不太在意打分,因為大概就知道每個月基本也就那么多,上也不會上得特別高,下也不會下得特別低,但是對于小開發者來說,這就很嚴重了,因為本身基數很小。
淘寶平臺:封堵大公司
白鴉:大概四年多以前,阿里的高層開始建設“電子商務生態圈”。他們去了一趟蒙牛,聽牛根生講蒙牛的生態圈系統,從牧場、奶農、到奶站、工場、配送、渠道……那個時候阿里巴巴定了這四年的發展戰略“建設xxx的電子商務生態圈”。
.保證全行業最低的流量獲取成本
.內部營銷系統
.交易系統
.支付系統
.物流系統
.金融信貸系統
.服務支撐系統(主要靠開放平臺)
.數據和會員管理系統
阿里巴巴是以服務小企業為主的(按照馬云最新的目標“一百萬個年營業額百萬的網店”來說,這樣的企業實在很小很美),阿里自己也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對于非“小企業”來說,阿里巴巴目前的開放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服務能力也是十分不足的。在這個生態圈里,矮矮的小草可以活的很滋潤,想長出一顆大樹,那將是相當的困難。
當導購網站做大以后,對于淘寶開放平臺的接口調用會遇到一些問題,每個月的淘客分成也偶爾會出些問題。甚至開始謠言四起:淘寶要封殺導購網站。同時我們也需要好好審視一下這個生態圈的包容能力:當某幾個網站開始搶奪了這個生態圈的入口,跑到了生態鏈的最前端時,這幾個網站某種程度上把控/影響了這個生態圈的很多東西,這種情況是不能被允許的。事實上淘寶確實對于返利網站做了一系列的動作,而不是對導購網站:
.停止調用淘寶客商品搜索接口
.淘寶客不支持有搜索方式的返利網站
.讓返利網站不再返錢,只能返積分寶
導購網站都是淘寶用賣家付給淘寶錢請來的搬運工,如果這樣的搬運工每個都很安份都做的不是很大,淘寶會非常開心。淘寶也很樂意有幾萬家導購網站來分它百分之三幾的份額。可問題是,現在是其他人都很小,而這兩家在做大以后危險就大了起來,一來你們不再只是搬運工,你搶走了淘寶的用戶入口,很多用戶不再是為了“美麗說”而淘寶,而是為了淘寶要先去美麗說;二來你們不再只是靠我分給你們的淘客收入,而是直接和賣家對接,在我前面搶走了他們的營銷預算。可以預料到,年底之前淘寶應該會做兩件事:
.更加專注服務小企業和小開發者。淘寶合作接口主要針對小開放者,做到這么大了的美麗說蘑菇街就很難滿足了
.階梯價分成。比如,一個月淘寶客20萬只收技術服務費,50萬要你20%,100萬要你30%,200萬要你40%, 500萬要你70%,這些用來補貼給小開發者和小網站。
新浪微博平臺:是養釣魚的,還是自己養魚?
霍炬:微博和以往的SNS不同,是工具也是媒體。目前在新浪平臺受益的人,都應該好好思考一下,如果這樣發展下去,你的未來是什么?投資人們,如果你的項目被新浪先看中,如果你們的項目被新浪山寨,做營銷的,如果新浪想自己賺營銷這筆錢,做自己的營銷平臺,創業者,你做的產品被騰訊山寨的時候你可以罵,將來被新浪山寨了,你怎么辦?
我始終認為,Microblog應該是一種協議而不是一種工具。這種工具應該打通幾家,而不是被一家擁有。就像郵箱一樣,協議和產品需要分開,你可以用新浪郵箱我用gmail他用網易郵箱,我們互相能收到對方的消息,而不能是必須大家都去用一家的郵箱。我覺得如果實在不行,搜狐、網易、飯否聯合吧,打通你們的API,讓用戶流動起來,別坐等被人各個擊破。
莊明浩:新浪的開放平臺我覺得是相對來說受Twitter的影響比較大,因為Twitter今天在非常嚴厲地限制API這件事情。越來越封閉了,限制第三方開發者很多API的調用、權利、費用的升級,我覺得可能Twitter開始有盈利的壓力,這跟新浪的處境是一樣的,那你有盈利壓力的時候,必然要你的肢腳要往外伸,伸的時候有很多領域就會被原有的開發者在的地方吃掉。
我之前聽一個微博的人講過,那時候微博還剛剛起步,他講微博跟Twitter的區別, Twitter有第三方的開發者,有幾萬個應用在上面,那時候新浪只有幾十個,他覺得新浪應該做到幾萬個之后才會有一個比較好的生態鏈,可是今天這個時間已經到了幾萬個了,微博上的這些應用的生態系統沒有起來,利益鏈沒有、現金流沒有;新浪本身又受限于現金和盈利的壓力,它必然要嘗試一些商業贏利點,要做閱讀、做長微博、做圖片分享,做很多這種相關的小東西;那你只能說這些開發者,要么去找離錢更近的方向,要么脫離新浪。
新浪的確受限于太多的東西,包括“微任務”,做廣告的那些事情,就是搶這些所謂的微博營銷平臺的公司的飯碗。去年到今年,有這樣一批公司,有些做得不錯,他們幫別人做微博的推廣、營銷的中間平臺,簡單講就是掙中間的這些錢。最早的時候微博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再后來的態度是談抽成。我覺得有點兒早,我們知道微博肯定會延續很多的肢角,但是什么時間點插入哪些領域,這件事情是重要的。新浪原來像一個魚池,招外面的人來養魚,同時也招外面的人來釣魚,他應該去掙那個釣魚的錢,但是他在養魚人的魚還沒有長大的時候,就開始自己養魚賺養魚的錢了。
國內開放平臺發展存在的幾大問題
整體環境:
良性的開放平臺生態圈需要一個長期的培養過程
中國整個支付環境不成熟,中國網民接受‘微支付’還需要較長一段時間
開放平臺更像是大型團隊的盛宴
開發者生存現狀:
缺乏理想的盈利模式,導致大部分開發者等得太久,耗不起研發成本,升級成本壓力過大
不僅不能收回開發成本,還需要額外支付昂貴的推廣成本
開發者與平臺的博弈 :
主流開放平臺在多個領域多層交叉,分成策略和支持策略各有利弊,難以選擇
合作協議基本上是由開放平臺制定,開發者沒有多少議價能力
應用上線推廣的困惑:
資金匱乏,缺乏研發和推廣成本,品牌影響力無法有效傳播
上傳一個應用,很快就會被數以萬計的應用淹沒
開發創意被其它開發團隊模仿抄襲的威脅
根據最新調查數據,64.5%的國內開發者處于虧損狀態,部分開發者沒有收入,其中暫無收入的為22.4%
四大因素:
產品自身問題:
簡單重復、缺乏原創的問題突出
應用的設計方面,如界面設計、鍵位布局等,嚴重影響用戶的體驗
平臺問題 :
平臺運營商自己開發應用程序,與第三方開發者爭利。
平臺運營商圈住第三方開發者,不準他們與競爭對手合作
外部環境問題 :
中國網民接受‘微支付’還需要較長時間培養過程
目前國內版權保護、支付環境等因素都不成熟
盈利模式問題:
絕大多數應用屬于免費模式,未探索到適合的盈利模式
推廣環節需要支付昂貴的推廣成本
真
只做平臺
1.應用開放:
API開放
2. 橫向開放:
平臺互聯
3.數據開放:
用戶關系數據
騰訊
偽
既做裁判員,又做運動員
1.抄襲平臺上應用,
與之競爭
2. 投資占股方式
強留開發者
3.審核復雜,API接口
較少,懲罰過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