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玉征 wu_yuzheng@ccw。com。cn
近日業內最大的熱點莫過于美國對華為、中興的指控。美國國會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發表調查報告稱,華為、中興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建議阻止這兩家企業在美開展投資貿易活動(本報第7、8版有詳細報道)。
除了這件事情本身,不妨從公司的角度看,為什么華為、中興在美國屢次受阻?美國在怕什么?
美國不是第一次,也絕對不是最后一次阻止外來公司在美國的商務活動。追溯到1929年,美國為了擺脫經濟危機,試圖建立貿易壁壘,向貿易伙伴征高額關稅。這種做法在當時被上千名經濟學家反對,但胡佛總統仍舊簽署了《1930年關稅法案》。這種后果是,貿易伙伴強烈反彈,貿易壁壘高高豎立,美國經濟倒退、股市崩盤,最終引發上世紀初的經濟大蕭條。
如果說這種貿易行為是建立在市場經濟初期,是由于政府和市場經濟之間的界定不清晰,美國過于自信本土企業的經濟實力的話,那么,在現代商業體系已經足夠完備的基礎上,美國仍舊在懼怕其他國家的企業。
1989年,日本索尼收購美國電影公司哥倫比亞。這種收購,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美國媒體以“日本買下美國文化”大做文章,并把象征美國的自由女神雕像換上了日本和服。原本只是一個資本運作的事情,美國非要上升到國家文化、制度等層面,足見美國自戀的情結以及脆弱的神經。
當然,當年收購的背景是,大量日企進入美國,尤其是美國人都在駕駛日本車、使用日本電器,引發了美國人的擔憂,生怕日本企業搶走了美國企業的飯碗。事實證明,這種擔憂多余了。2005年,日本索尼再次收購另一家美國電影公司——米高梅,反倒沒有引起多大波瀾。
可以說,在當今全球化、市場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之下,再次動用貿易大棒,或者是非經濟手段阻止其他國家在美國的正常貿易活動,是全球化浪潮中的逆流。在非IT行業,2005年,中海油并購優尼科公司失利;近日,三一重工兩位高管控股的羅爾斯公司在美國興建風電站的計劃受阻。
從歷史事件再看華為、中興受阻,也就釋然。
在全球五大通信公司中,華為、中興占兩席。而美國通信公司占據了全球50%的市場,這對所有通信公司來說,意義重大。截止到目前,華為、中興在非美國市場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美國的情況則完全相反。美國銷售額僅占華為總收入的4%。從系統設備業務看,中興2011年在美的銷售額僅3000萬美元左右,對比整個公司130億美元的銷售來說,基本可忽略不計。而思科在美國市場每年是上百億美元的銷售額。
歸根結底,“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華為、中興無需在乎這些指責,但進入美國市場,還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