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市場是玫瑰,誘人卻帶刺,隨時會扎傷人。從去年11月開始,美國國會正式啟動針對華為、中興的調查,原因是他們擔心這兩家公司大軍進入美國網絡市場,會對國家安全造成影響。
“這是一個陰謀。”國內輿論普遍認為,這是競爭對手隱藏在后面操縱政治人物,而政治人物又為了選票拿中國公司開刀以取悅選民,更有其經濟目的。
利益導致恐懼
“不該和中國大型電信設備制造商開展業務往來。”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Mike Rogers在美國《60分鐘》節目中表示,如果你關心自己的知識產權、關心消費者的隱私、關心美利堅合眾國的國家安全,就去另找一家企業。緊接著,10月8日美國眾議院常設特別情報委員會發布了一項調查報告稱,華為和中興兩家公司均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應當對其在美國開展業務施以更嚴厲的限制。
在這份報告中,并沒有其所聲稱的有關華為存在不當行為的具體細節,據稱“有料”的部分因安全理由不能公開。華為公司回應時則稱這份報告“采信了許多謠言和猜測”,并進一步反駁稱“我們不得不懷疑,這份報告的唯一目的是妨礙競爭、阻止中國信息及通信技術企業進入美國市場”。華為暗示“安全問題”只是美國人的借口。
不管怎樣,這份報告的影響是痛苦的。中興的股價沒有延續10月8日A股堅挺的走勢,微跌0。44%至11。40元;H股市場9日下跌5。56%至11。90港元。而且耐人尋味的是,美國通信巨頭思科也在此時結束了和中興的合作關系。
對于華為來說,早已預料到這種影響。華為70%的營收都來自國外,有分析人士認為,如果拓寬美國市場,華為將有可能在一兩年內直追無線份額排名第一的愛立信。但就目前的形勢來看,要實現這樣的宏偉布局有不少阻力。
“華為的創始人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退役軍官,所以華為可能與政府和軍隊都有關。中興雖在中國香港交易所上市,但控股方是中國國有實體。”對于美國國會和媒體的指控,不管華為和中興的代表如何解釋和證明都無濟于事。國內有關專家和業界專業人士們普遍認為,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不斷提升,讓美國人的恐懼日益加劇,因此,會以打壓中國優秀企業的方式來壓制中國的發展。此外,還有部分競爭對手擔心中國通信企業進入美國市場會壓縮他們的利潤,所以極力阻擊,落井下石。2004年年底華為進入歐洲市場前,愛立信和阿爾卡特—朗訊的毛利率為45%~50%,之后隨著華為的擴張,這一數字就迅速下降到30%~35%。
對于華為威脅國家安全的指控,其他國家“湊熱鬧”的,也大有人在。巴克萊分析師顧永賢說:“美國委員會的報告促使歐洲各國政府也基于對安全風險的擔憂發起類似的調查。”
不會拿未來冒險
“在華為全球戰略布局中,惟一的困難就是北美市場。”華為總裁任正非說。
由于受到美國政府的壓力,華為此前一直希望通過競標和并購的方式進入美國市場,但始終未能如愿。
這意味著華為只能向該國的二級電信運營商推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去年華為在美國的收入是13億美元,阿爾卡特—朗訊則是70億美元。為了彌補受限的損失,華為分散了核心業務,開展多元化經營。它的1/5的銷售額來自智能手機和硬件鎖等消費品。在這種情況下,海外上市可能成為成為華為打開美國市場的重要途徑。有業內專家表示,若能上市,華為就必須公開其真實的所有權結構、營收來源、市場風險和是否與國家領導人有關等信息,這樣的透明度可以在較大程度上消減美國在安全方面的擔憂。
近日,國外媒體報道,華為也正在接觸投資銀行尋求公開發行股票方面的建議。但據華為高層透露,目前華為的股權結構不具備上市條件,其員工集體持股的架構一直沒有成熟的上市案例可借鑒。況且,就算華為要上市,還要拿到美國國會的“許可證”,并通過挑剔的美國監管機構的批準。
“跨國公司不可能拿自己的未來冒險。”華為在華盛頓的發言人威廉·普盧默表示,華為就是華為,它不是中國政府。他還憤怒地舉例說,“今年通用公司還向巴基斯坦出售了150列火車頭,按美國政府的邏輯,如果美國與巴基斯坦開戰,是不是通用公司會讓火車脫軌?”
據華為預測,截至2020年其全球收入將增長三倍,達到1000億美元。但業內人士分析,如果華為要達到這一目標,還必須增加包括美國在內的北美市場。
縱觀整個事件,美國的“安全威脅”調查報告的無端指控,其目的是阻擊華為、中興這樣的中國企業進入市場,保護本土經濟利益。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先天不足”已然顯現。從長遠看,華為事件不過是“西天取經路”的一個小波折而已。華為、中興們要躋身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市場,市場公關、拓展的這一課非補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