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我國一些城市發展中的‘城市病’越來越突出,在提升城市的管理和發展水平過程中,智慧城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9月28日,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長楊咸武在中國智慧城市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立大會上表示。
相關統計顯示,截至目前我國提出規劃的城市總數達到154個,投資規模預計超過1。1萬億元。預計到今年年底,全國建設“智慧城市”的城市數有望突破400個。
智慧城市是未來城市創新的重要杠桿,明確智慧城市的內涵和外延,形成智慧城市的技術體系、標準與規范是當前的迫切需求。在這個時候,中國智慧城市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成立,以及《智慧城市技術白皮書》(2012年)的發布意義重大。
從跟隨到引領
佛山是我國傳統的制造業城市,去年制造業產值近1。7萬億元。“未來如何產業立市、轉型升級是擺在我們佛山市委市政府面前最突出的問題。”佛山市經信局副局長羅幟光表示。為此,佛山市在2010年提出了四化融合智慧佛山戰略,讓信息化與工業化、城鎮化、國際化相互融合。在佛山市的智慧城市規劃中,包括物聯網、通信基礎設施、電子政務、智慧醫療、智慧交通等,“我們通過一些試點示范工程重點推進,打通各部門、各企業的資源。”羅幟光表示。
作為我國信息化縱深發展的下一個目標,智慧城市建設可以提升城市乃至國家的綜合競爭力。從各城市的相關規劃綱要中可以看出,智慧城市建設涉及到各行各業,只有聯合各方力量建立開放的聯盟,才能更好地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
中國智慧城市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由神州數碼、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航天科技控股集團、中國電信、方正國際等單位共同發起成立,44家成員單位中包括產、學、研、用等多方力量。聯盟將以自主創新和引領發展為宗旨,通過對智慧城市共性核心基礎技術的研究與自主創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標準、專利技術和專有技術,帶動重大應用示范,促進智慧產業的發展。
智慧城市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神州數碼董事局主席郭為認為,有效整合智慧城市產業鏈上下游的豐富資源,通過相關產業之間資源互補來進行創新和建設,是智慧城市產業聯盟成立的關鍵。同時,聯盟的成立將有利于整合智慧城市建設、運營所涉及的各項主體,形成日趨完善的上下游產業鏈,加快產業結構升級轉型,最終打造智慧城市產業鏈與生態圈。
“從‘數字城市’到‘智慧城市’,中國企業將如何迎接新的挑戰?面對不斷涌現的新名詞,城市領導者如何開展工作?”作為聯盟發起方代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懷進鵬表示,聯盟的成立,特別是技術白皮書的發布,為未來智慧城市發展提供了基礎性的關鍵技術,實現從“跟隨”到“引領”的轉變。
決心與技術 不可或缺
“無論技術怎么發展,應用都對信息技術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大量應用最集中的場景就是城市。”楊咸武表示,智慧城市發展過程中,還有很多核心技術問題亟待突破,科技部的工作就是通過推進關鍵技術突破,形成智慧城市發展的架構、體系、關鍵技術,和業界一起推動城市信息化的深化和發展。
“如果沒有智慧算法,智慧城市只能是簡單的傳感而已。”北京市經信委副主任童騰飛表示。
在《智慧城市技術白皮書》(2012年)中提到,盡管當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已具備一定基礎,但仍然存在缺乏統一規劃、技術標準、產業基礎、法律規范和人才支持等諸多問題。為此,加強核心技術研究,盡快建立智慧城市核心標準體系,推動若干城市開展試點工作勢在必行。
“數據是智慧城市建設中無形的生產資料和戰略資源,要建好智慧城市,就離不開數據。”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熊璋介紹了白皮書中的智慧城市模型。從技術角度,形成了智慧城市“六橫兩縱”的技術架構。
“我們遇到的最大困難是把不同數據搜集起來,這些數據分屬不同的政府部門,所以智慧城市會讓政府的工作模式有所改變。”熊璋認為,建設智慧城市的關鍵是黨政一把手的決心、實實在在的需求和一定的資金支持。
事實上,在智慧城市的發展模型中,核心技術、產業聯盟、重點突破、試點城市、核心標準一個也不能少。現在成立了產業聯盟、梳理了核心技術,重點突破城市中的示范性應用,就成了智慧城市下一階段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