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像英特爾這樣的跨國IT公司來說,其IT部門與其他企業一樣,履行著支持其核心業務正常運營的責任。不過,由于英特爾在IT技術方面的領先性,他們的實踐往往更加引人關注。
需求、成本間找平衡
日前,在英特爾上海紫竹研發基地,英特爾IT行業合作團隊總監Chris Peters介紹說,他的團隊就是要將最佳實踐分享給英特爾公司的其他部門,激發各部門創新。Chris Peters說,英特爾IT像其他企業的IT部門一樣面臨著各種壓力和發展趨勢,今年他們重點關注五個方面的趨勢,一是IT消費化,即幫助員工方便地訪問信息,無論他們使用自己的設備還是公司提供的設備;二是云計算,通過云計算使員工能訪問一些應用,包括所提供的服務;三是企業安全,尤其是大量手持設備的使用和BYOD(自帶設備上班)的興起,以及云計算的實施,都亟需加強安全管理;四是業務智能(BI),通過報告分析和預測,使員工能創造出更大的業務價值;最后一項是社交計算,通過很多新的溝通方式使員工和員工之間,以及員工和外界的溝通順暢。
以上這些趨勢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它們都需要數據中心的支持。Chris Peters說,在過去的幾年里,他們成功地運營了數據中心,并由此節省了6。5億美元。不過,他認為,在新的趨勢下,他們也必須做出改變,以應對用戶需求的變化。這個改變過程實際上是一個評估和平衡的過程。首先,要確定用戶需要什么樣的服務;其次,要看當前的基礎架構能達到的最高使用率是多少;第三,要看提供這些服務和達到最高使用率的成本是多少。最終,Chris Peters的團隊將在服務和成本間進行評估和平衡,做出計劃。
對現有數據中心的優化是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有效手段。在英特爾數據中心里,Chris Peters發現,用于支持設計工作的資源占到總量的60%,而其中服務器、存儲等設備完全有優化的潛力空間,例如更新服務器等,因此,他們率先從設計應用方面開始優化實踐。
首先在計算領域,他們不斷用高性能服務器、刀片服務器等更新老舊服務器,并通過部署虛擬化、私有云以及優化軟件,從而減少了40%的設計用服務器,同時將性能提高了5倍;在存儲方面,通過采用固態硬盤(SSD)、分層存儲、精簡配置等存儲新技術,每年設備更新量達到30%?40%,減少了存儲服務器,同時將I/O吞吐量提高了一倍;在網絡領域,他們將網絡升級到10G,因此減少了網絡接口,從而將網絡成本降低了25%;在設備領域,注重空氣流的管理成為降低能耗的重要實踐,這一點不但在新的數據中心設計中得到重視,同時在對現有數據中心的改造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應用進入云中
“現在我們正在快速將應用遷移到私有云上,目前已有80%的新服務部署在云中,并采用自助式服務,快速提供解決方案。”Chris Peters說,2009年,英特爾剛開始私有云建設時,所有的服務器等基礎設施服務申請都要通過人工流程,這個流程平均需要14天時間,到2010年,已經縮短到3小時,而部署私有云后,現在申請基礎設施服務所需的時間僅有45分鐘。從3小時到45分鐘,這4倍的改進就源于私有云的應用。
私有云的構建離不開虛擬化的實施。2009年,在英特爾數據中心,虛擬化僅實現了12%,去年,這一數字已經達到64%,Chris Peters說,目前,已有72%實現了虛擬化,到今年年底,他們將實現虛擬化的近期目標,即75%。也許有人會疑惑,為什么是75%,而不是更高?對此,Chris Peters解釋說,因為在英特爾數據中心里,還有很多是針對特定業務或特定基礎架構的應用,如高吞吐量數據的應用、一些設計應用程序,它們在一臺物理機上的使用率可能已經達到80%?90%,使用虛擬化技術帶來的效率提升不大,卻會帶來一定程度的性能損耗;另外,有一些商用軟件是與硬件綁定的,無法使用虛擬機模擬。因此,75%的目標是當前技術所能達到的最高目標,而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與成熟,這個數字也許還會進一步提升。
通過部署私有云,英特爾已經節省了900萬美元,預計以后每年還會節省600萬美元。當然,除了金錢上的節省外,時間上的節省可能更明顯。Chris Peters說,英特爾的業務智能(BI)工具是數據中心、私有云能成功運營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他最想跟業界分享的經驗。BI工具在制造檢測分析、設計計算預測、信息安全和客戶關系管理等方面發揮作用,例如提前預測存儲容量的增長,以便在需求時及時提供服務等。
在云計算方面,Chris Peters闡釋了英特爾的四項關鍵戰略,第一是堅持開源解決方案,英特爾所有的標準都是開放的;第二是建立混合云,包括私有云和公共云,可以為遠程的軟件開發者提供服務;第三是平臺即服務,為軟件開發部門提供平臺服務;第四是客戶端感知云,把IT消費化與云結合,針對用戶不同的設備提供不同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