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IT公司先后發布最新一季度財報,從數字看,不容樂觀。
IBM第一季度的總營收為247億美元,與去年基本持平;凈利潤達到31億美元,同比增長7%。按照地域劃分,來自美洲地區、歐洲、亞太地區、金磚四國同比分別增長1%、下滑2%、增長4%和增長10%。IBM全球科技服務部門和軟件部門同比增長2%和5%。
再看惠普,數字令人擔憂。第一季度,惠普營收為300億美元,同比下滑約7%,凈利潤大幅下滑44%。美洲地區、歐洲、亞太地區、金磚四國同比分別下滑9%、4%、10%和13%。業務中下滑最厲害的是消費類,包括PC和筆記本,同比下滑18%;軟件事業部門營收增長了30%。
戴爾發布的是2012年第四季度的財報,營收為160億美元,同比增長2%。其中,美國、歐洲、亞太區、金磚四國同比分別下降3%、增長8%、增長10%和增長10%。增長最快的是存儲業務,達到33%;產品銷售收入為比重過大,達到129.3億美元,同比增長1.4%;服務收入為31.1億美元,同比增長5.6%。
很顯然,各地區營收增長速度與世界經濟相吻。歐美地區增長乏力,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持續蔓延,新興經濟體帶動有限,全球經濟增長動力不足。
另一方面,從軟件、硬件和服務的收入看,IBM軟件帶來的收益最多,增長最快;惠普軟件基數不大,但增長迅猛,拖后腿的是消費類產品;戴爾也是如此,產品銷售比重大,服務增長勢頭喜人。
這三家是典型的傳統IT企業,PC起步,逐步轉型到企業級市場,都在試圖甩掉消費類產品,向行業、解決方案、軟件方向滲透。為了完成這種轉型,這些公司不斷收購產業鏈上下游公司,完善產品線。過去幾年,IBM收購了80多家大小公司,涉及大數據、安全、數據分析領域;戴爾考察了250多家公司,為收購做準備;惠普相對遲緩。
以百米賽跑類比,IBM現在接近90米,轉型基本完成;惠普猶豫在75米左右,停停走走,時有下滑,方向不定;戴爾則是小步快跑,輕裝上陣,已經跑過15米,開始加速。
形勢已經明朗,這一輪的轉型賽跑,IBM勝出。那么,在下一個賽道中,IT企業又該如何轉型?
現在看,新的經濟刺激點尚未出現,企業對IT投入信心不足;另一方面,IT公司的營銷成本有增無減,研發和專利的費用持續增高,新產品和技術帶動的促進有限。那么,IT企業如何找到下一個經濟點?
有一種可能,IT企業服務商會轉向IT運營商。未來,關于IT的一切都交付給一家IT企業,機房里只有一兩臺龐大的一體式機柜,可構建各種復雜的基礎設施,所有的應用都從“云”來,IT企業變成現在的電信運營商、水電廠商。那時候,企業APP模式孕育而生,企業變為消費者,IT真正成為基礎設施。
只是,這次變革何時能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