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聞媒體信息化建設的歷史上,《經濟日報》是先行者之一。以業務需求為第一驅動力,《經濟日報》在1986年告別“鉛與火”,在全球中文報紙中第一家采用激光照排技術;在1997年甩掉“紙與筆”,成為最早上線采編系統的中文報紙;同年自建了衛星傳版系統。在那個報業的黃金時代,作為黨中央和國務院指導全國經濟工作的重要輿論陣地,《經濟日報》甚至一度引領著最新的技術趨勢。
然而同大部分傳統媒體一樣,在2000年后的十年中,《經濟日報》的信息化進入了漫長的沉寂期,此間雖然不乏創新嘗試,卻沒有誕生實質性的變革。隨著智能終端的普及和云計算等新一波技術浪潮的洶涌來襲,《經濟日報》也發出了改進創新的急切呼聲,以技術為重要驅動力的新一輪信息化升級已經開場。
創新和艱辛并行
“說實話,回頭想想那些年我都不知道怎么過來的。”《經濟日報》技術處處長張俊海面對記者道出了技術工作者的不易和心酸。他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1997年上線的采編系統,由于軟件提供商在2002年被收購,導致接下來長達8年的時間處于無廠商運維狀態。技術升級斷檔、技術服務落空,讓張俊海很頭疼。“該系統在設計上還存在缺陷,幾乎每周都要重啟一次,當時技術處僅有的8個人只能三班倒,長期處于超負荷工作狀態。”
從2008年開始,《經濟日報》通過立項籌措資金進行了信息化升級,經過一年多的開發和測試,新采編系統于2010年底正式上線,使采編人員的用戶體驗和工作效率都得到顯著提升。
《經濟日報》在國內外共設有60多個記者站,強大的采編隊伍使這份報紙成為我國政治、經濟、社會新聞的信息樞紐之一。
以前,很多記者站的稿件常常不能被采用,招致外地記者站的大量抱怨。
張俊海表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我們是一家日報,對時效性要求非常高。過去由于總部和記者站的溝通不暢,當記者站的稿件提交上來時,他所寫的話題可能已經不具有時效性了。而且由于缺乏快捷的溝通方式,總編室布置任務很不方便,記者們了解到的信息也不夠全面清晰,無法準確把握報道動向。”
最終,《經濟日報》通過技術手段消除了這個障礙,他們在新的采編系統上嵌入一個視頻會議系統。
“駐外記者可以通過視頻會議系統參加會議,每天都能同步了解報社的報道任務。”張俊海介紹,“考慮到駐外記者大部分時間都在外采訪,我們設計了軟視頻的方案來方便他們隨時隨地登錄到視頻會議系統,同時采用多種加密方式來保障視頻會議的安全性。使用視頻會議系統的站點正在逐個增加,預計到2012年6月全部上線。”
與傳統視頻會議系統相比,《經濟日報》的視頻系統的最大特點就在于其與采編系統實現了無縫對接,可以實現系統內的文件傳輸、稿件調度審批,將一項簡單的開會功能擴展為多項采編調度功能,最大程度上發揮了視頻會議系統的作用。
變被動為主動
張俊海認為,過去《經濟日報》的信息化建設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被動的,業務部門發覺舊系統難以滿足實際需求時才會對系統提出新的要求,技術部門再準備對策;而在新媒體的猛烈沖擊下,信息化建設將由技術驅動模式轉變為業務驅動模式,變被動為主動。“目前,技術處正在云計算落地、傳統媒體的改進創新以及報網融合等領域開展相應的工作。”
張俊海所提及的“云計算落地”項目,就是目前《經濟日報》技術處正在啟動的“經濟云”的項目。
據了解,《經濟日報》建報多年來積累了海量的新聞報刊資料和經濟史料;另一方面,經濟日報與世界上100多個新聞機構、經濟團體保持著良好的信息往來,定期發布中國經濟產業景氣指數,如何讓這些數據為各個行業科學的決策提供依據、借助傳統優勢加速《經濟日報》的改進創新就成為一個值得思索的問題。為此,《經濟日報》社領導提出,要借助云計算技術建設“經濟云”,對海量數據的匯聚、提煉和加工,并提供多樣化、可定制的信息服務。
張俊海介紹,在《經濟日報》的方案中,“經濟云”落地應遵循的邏輯是:首先建設基于云計算的數據、服務中心和智能分析決策系統;其次建設“經濟云”的規范化接口和常用數據模型;最后建設“經濟云”的“私有云”應用支撐平臺及前端應用系統,提供相應的開發系統平臺,提供相應的開發工具,滿足開發相應應用的需求。
盡管“經濟云”的建設還處于論證階段,但作為私有云的基礎,虛擬化技術已經落實到《經濟日報》的實踐當中了。據《經濟日報》技術處的工作人員焦繁介紹,他們在報社的數據中心管理中采用了服務器虛擬化技術,使整個數據中心的可靠性得到顯著提高。“除了服務器虛擬化,桌面虛擬化也是企業虛擬化應用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日報數據中心搭建的虛擬化實驗環境正在測試虛擬桌面應用,待時機成熟也將開始試點應用,并逐步推廣。”
同時,焦繁還透露,隨著業務和數據的增長,為了保護數據和保障應用,經濟日報正在考慮建立應用級災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