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5日,蘇寧、京東掀起了又一波電商價格戰,一時間,微博、QQ群、辦公室討論的話題全都圍繞著“價格戰”。
印象中正常的消費模式,是既讓消費者得到了實惠,也讓賣家得到了相應的利潤和規模。但當今的價格戰顯然已經突破了最基本的商業法則——生意是需要盈利的。而如今這些玩先升后降的數字游戲、打口水戰等營銷噱頭到底成全了誰?消費者、電商、比價網站、供應商還是微博?
雖然蘇寧易購借價格戰“上位”,扭轉了人們傳統零售巨頭的印象,但資本市場似乎并不看好價格戰對企業的影響。8月15日,蘇寧電器以5.79元低開,一度股價下跌7%。直到中午時分,公司宣布第二大股東蘇寧電器集團未來3個月內增持不超過10億元股票,才讓股價快速攀高,收盤漲停至每股6.47元;而國美電器則全天下滑7%,到收盤為止只有每股0.67港元。
京東商城則被指“先漲后降”,來自一淘網的監測數據顯示,京東商城14日晚上在大家電品類上有近50件商品悄悄漲價,價格漲幅從30%到100%不等。除此之外,京東商城還對100多種數碼產品進行了提價,總提價金額為114147元,位列商家“悄悄漲價”排行榜榜首。值得注意的是,京東被“假降價”的質疑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騰訊旗下的易迅網CEO卜廣齊連發三條微博,指“京東、蘇美大戰就是一個營銷騙局”。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電商比價網站在此次價格戰中卻流量大增。15日下午,一淘網稱,價格戰期間其比價頁面流量比平時大漲10倍以上。此外,此次電商價格戰的輿論主戰場是新媒體平臺,集中發布在新浪微博上。各家電商網站的CEO、副總裁、市場總監都不斷在微博上刷屏,試圖制造出“賠本大甩賣”的場景,炒熱這場低成本營銷。這樣一來,電商價格戰反而為新媒體平臺帶來了相當多的眼球和流量,更為“價格戰愛好者”省去了大筆廣告費用。
參與價格戰的電商與非電商企業,每個都有自己想要的利益點。大家可以用自己的標尺去衡量,這次電商價格戰究竟成全了誰。
2012年年初,樂淘網創始人畢勝的“電子商務騙局論”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如何盈利的問題也已經困擾了電商人很久,盲目追求規模而舍棄利潤的做法是飲鴆止渴、治標不治本。易經中說:“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但在電商行業格局的變動和發展中,這種口水戰、價格戰無疑是在走“歪路”。電商企業是時候冷靜考慮如何做好用戶體驗、解決盈利問題,建立正常的電商秩
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