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聞報道,龍年的大年初一,湖南省體育局運動管理中心主任、中國男子舉重隊教練梁小冬突發心源性猝死,按照醫學界專家的說法,“心源性猝死”的誘因大多為“過度勞累”。
體能強大不代表健康
運動員沒有累死,教練員反倒累死,這事聽來有些新鮮,在中國體育界,無論是運動員,還是教練員,他們的健康狀況并非像人們想象得那么好,很多人認為,運動員包括運動員出身的教練員應當是身體最好的,最健康的,其實這是誤解,人們經常將健康與體能強大搞混。運動員的體能比常人強大,并不代表他比常人健康,而身體健康的人也不一定體能比常人強大,因為兩者的評價標準有著很大的不同。我們經常聽到知名運動員在媒體上講述他們訓練之艱苦,經常為傷病困擾。這說明他們從事的競技體育項目會對其身體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而且很多損傷會反復出現,最終留下后遺癥,影響其某些機能。
激烈對抗項目不宜多練
由于很多人對競技體育的錯誤認識,導致他們在個人健身時紛紛選擇競技體育項目來增強體質,獲得健康的體魄。比如在平日的體育鍛煉中愿意從事羽毛球、網球、籃球等激烈對抗的項目,或者選擇單純鍛煉骨骼肌的健身項目,這些項目從事久了,便會出現多種運動損傷,以致于尚未進入老年,便出現各種肢體關節功能障礙。這些結果并非人們從事體育鍛煉的初衷,同時也印證了那些專門從事競技體育的運動員的傷病問題。廣東省體育科學研究所曾開展過一系列針對運動員加量加壓訓練效果的研究課題。結果顯示,教練不斷給運動員加量、加壓的訓練方式早已不能適應運動員提高競技成績的需要,甚至會漸漸產生負效應——我國大約有80%的運動員都受病患困擾或身體存在損傷,有的甚至退役后都落下了終身傷患。運動員為了出成績奪錦標,只能頻繁地沖擊個人的體能極限,超出自身能力來比賽與訓練,不少運動員為了達到訓練峰值,每天要練到“話都不想說”、“回屋就癱了”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身體受傷是必然的。而且迫于比賽的壓力,運動員會反復出現損傷,根本無暇恢復,進入惡性循環,直至無力比賽,被迫退役。
大眾健身應追求身心愉悅
為什么人們通常認為能夠強健身體的體育項目反而損傷身體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區分競技體育與大眾健身,因為兩者的理念與目標不同,因而對人的影響也就不同。競技體育追求速度、力量的最大極限,其訓練、比賽均圍繞這個目標來進行,運動員為了達到這種極限要求,就必須不斷增大訓練量,提高比賽成績,但其身體所能承受的負荷是有限的,超過這個極限或者處于疲勞失控狀態,運動員就極易出現損傷。大眾健身則追求身體健康,提高體能,增強體質,不必將體能消耗到極限,不追求運動成績,平素鍛煉控制適度,不做超過自身負荷的活動,身體自然不會受傷。另外,競技體育項目大都講究對抗,對抗當中人的精神會持久處于緊張狀態,這對人調整情緒、放松身心是非常不利的,人們鍛煉之后常常會感覺身心疲憊。而大眾健身的項目大都平和、舒緩,強度適中,健身之后自然感覺輕松愉快。一般而論,維護健康最好選用大眾健身手段,不可選擇高強度對抗性的競技體育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