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一則“激光近視矯正術可能有后患”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據媒體報道,臺北醫學大學眼科兼任教授蔡瑞芳宣布,今后不再做激光近視矯正手術。其表示,因長期觀察發現,不少當年接受激光手術的患者,十多年后視力明顯下降,分析可能與當年動刀后角膜瓣發炎有關。這一消息經微博轉發后,迅速躥紅網絡。
那么,激光近視矯正手術是否真的存在安全隱患?就此,筆者采訪了廣西南寧市人民醫院眼科和廣西醫科大學附屬眼科醫院等多家醫院的眼科專家。
調查:1萬多例中只有10多例視力下降
廣西民族醫院是廣西南寧市較早試水激光近視矯正術的醫院之一。該院眼科副主任醫師、廣西醫學會激光分會委員唐秀武介紹說,2002年至今,該院在10年中共做了約1萬多例激光近視矯正術,當年的“吃螃蟹者”中,只有10多例出現視力下降,后經過配戴眼鏡糾正,并沒有影響到生活質量。
說法:激光近視矯正術只是糾正“鏡頭”
針對“激光近視矯正術可能有后患”的說法,廣西醫科大學附屬眼科醫院眼科專家認為,激光近視矯正術發展到今天,已經是非常成熟的手術。如果把眼睛比作攝像機,激光近視矯正術僅僅是糾正攝像機變形的鏡頭,如果把攝像機里的底片、電池等損壞的問題也怪到鏡頭上,就未免有些不可理喻了?!叭绻麆傋鐾晔中g就產生并發癥,跟手術的精細度有關,當時就處理了。時隔10年,眼睛出了問題,原因會很復雜,比如患有眼病,又比如40歲~60歲人群出現老花、近視、視力混亂現象等等,這些問題,相信從來沒有做過激光近視矯正術的近視人群也會遇到。另外,患有惡性近視者的視力也存在不斷加深的趨勢,做完手術后又重復加深近視也有可能。”
探究:角膜切削量在安全限度內
眼科專家解釋說,操作激光近視矯正術時,連眼球都沒有切開,只在眼睛最表層切開一點,在角膜表面有激光操作。影響最多的是角膜的機械強度,因為經切削之后角膜變薄了,眼睛受強大沖擊可能會受到影響,但是,技術上對角膜切削量是有控制的,一定要在安全的范圍內。就如切木頭,切薄一點不受影響,切一半以上才特別容易被打爛。
前瞻:飛秒激光技術會取代準分子激光
廣西南寧市人民醫院眼科負責人說,目前先進的飛秒激光技術,使得準分子激光手術的安全性有了質的飛躍。
飛秒激光是一種以脈沖形式運轉的激光,持續時間非常短;具有非常高的瞬時功率,在醫學領域中,飛秒激光可作為超精密外科手術刀,目前已經成功地應用于眼科領域,可大幅降低手術風險,復位更準確,避免醫源性感染,精確度提高百倍和不受角膜曲率影響。
提醒:術后注意護眼
不過,對做了激光近視矯正術的早期患者,廣西南寧市人民醫院眼科負責人建議,1個月內保護眼睛不受傷,不要揉。危險動作不做,但只要沒有沖撞,即使當天做劇烈的跑步、打乒乓球、健身等運動都沒有問題,關鍵是早期不能碰到眼睛。此外,術后3個月眼睛不要入臟水,比如游泳池中細菌多,為避免出現感染,在傷口愈合之前,建議暫時不要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