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那將老未老的十年,又被稱為初老狀態。
進入初老狀態大致有這么幾條癥狀:舊東西不舍得扔,屋子越來越擠;通宵熬夜過后好幾天才能恢復精神;同事都開始叫你×哥/×姐;以及周圍的人離婚的開始比結婚的要多。
我感覺到初老狀態正在來臨,因為某一天,突然被人稱呼了一句嫂子。這一聲嫂子叫得人頓時內心暗流涌動。好似沒多久前,還是走哪都被別人照顧的年輕妹子,如今卻要變身為照顧別人的中年嫂子了。
在這樣的尷尬點上,我惟一慶幸的是,還好周圍多的是鶼鰈情深的夫婦們,時日再難,仍在攜手度過。倘若沒多久前,還在因頻繁的紅包炸彈而深覺苦惱,如今接到舊友電話,聽到的卻是一聲“我離婚了”,那才真的是更令人魂飛魄散的炸彈吧。
初老狀態另幾條是:流行的歌越來越難聽、總會發現有聽不懂的流行詞、不再喜歡看到處穿幫的偶像劇、轉而津津有味看上家庭肥皂劇,以及難免對年輕的一輩指指點點品頭論足。
身邊有個90后的小姑娘逢說話總喜歡夾雜著幾個網絡詞匯,最詭異的是愛用一個“嚶”字,時常矯情的假裝委屈喊著“嚶嚶嚶”。我們問她這到底是個什么意思,她說日本漫畫里愛用這個語氣詞,表示掩面哭泣。于是就著那個詞,對她展開了深入的批評教育:話要好好說,至少得說點能讓人聽懂的話啊。
可是就在那瞬間,我恍惚覺得這個場景怎么似曾相識。七八年前,在編輯部的培訓課上,老編輯握著一沓全是紅筆圈圈的稿子,恨鐵不成鋼的咆哮著:你們就沒點常識嗎?這是新聞稿,不是散文,能說點讓人聽得懂的人話嗎?這就算了,還錯別字一大堆,大學真是白上了啊!
現在看年輕的一代,大概就知道以前年長的一輩是怎么看我們的:做事馬馬虎虎,毛手毛腳,沖動易怒,脆弱可憐的自尊心,兼且對人性的虛妄信任。
記得當時拿到那紅圈圈觸目驚心的改稿,忍不住嘀咕著:也才兩個錯別字而已啊,還有“的”和“地”誰會那么細心分得清。但總歸我算是腦子里深刻記住了:什么叫做常識。記得被諄諄告誡著:做新聞的人需要的不是故弄玄虛,而是讓所有人都明白你要講的事是什么。即便是經濟稿子,最忌諱的也是拿那些專業術語來嚇唬人。
在我的成長當中,那是我第一次開始懂得:什么叫做職業操守,什么叫做職業理想,什么叫做兢兢業業。那一輩的新聞人,不計較沒有節假日可以旅行,不在乎挑燈夜戰,遇到大新聞時整個人散發的興奮狀態三米外就可以感受得到。
在日本紀錄片《壽司之神》里,一個在東京寫字樓地下室的小小壽司店,居然能獲得米其林最高三星評鑒。靠的是什么?86歲的店主一生中,只做一件事,就是握壽司。在他的店里,學徒至少十年之后才可以出師。
為什么以往認為枯燥的事變得意趣盎然,為什么以往認為不值一提的事變得價值非凡,為什么我們開始不再迷戀新鮮事物,轉而去堅守那些老掉牙的傳統?
我覺得,這才是初老狀態里最值得感懷,以及最意義非凡的事。
假若你依然還在留念那可以不負責任、肆意妄為的青春狀態,假若你為著留住那青春面容不惜千金萬金。我想,那大概是,你根本還沒有資格老。
這世間有多少已然不再年輕,卻還不夠資格稱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