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絕美吳哥一起入眠 麗穎
向往吳哥緣于十年前一組攝影師的圖片,還記得那篇文章的標題“千年塵囂吳哥王朝”,后來再加上安吉麗娜當時的熱門電影《古墓麗影》,讓吳哥的面貌既神秘又恢宏,時光滄桑之感油然而生,竟然讓我一直念念不忘,記憶猶新。但直到十年后的今年初秋,我才來到這里。
小城暹粒看得出破敗和精致奇異地融為一體,因為周邊有偉大神奇的吳哥,所以一邊是高端優雅的酒店林立,而一拐角,老市場里的貧民生活又是那么窘迫。
我是一個酒店控,對酒店的偏好。有人愛新,有人戀舊。但有什么能比和世界遺跡做鄰居更吸引人呢?可以伴著絕美的吳哥一起入眠,所以我選擇了有古跡酒店之稱的萊佛士。
這家1932年的酒店,應該見證過暹粒小鎮從寧靜到熱鬧的全部風華吧,推開大門,便一腳踏進了吳哥王朝的輝煌時代。萊佛士如同傳說中的時空隧道,門外,是東南亞叢林間沉睡千年的高棉微笑,門內是復制完好的黃金時代,舊時的古老電梯現在還在使用,而漫步于酒店六萬平方米的熱帶花園中。能體會到設計者對舊時代的殷殷散意。房間里是高棉氣息濃郁的Art Deco風格家具和本土藝術家創造的裝飾品,走廊里掛著不同時期的黑白吳哥窟照片。小仙女在云上舞蹈著,都能讓你記得你是在和吳哥一起比鄰而居。
每當跑累了回到酒店小憩,我都會到泳池游上一會兒,這個以吳哥古老皇家水池為靈感設計的泳池,后方的圓頂建筑,和吳哥仿佛如出一轍。在艷陽天里,躺在水面上,吳哥如一個舊時的夢,如約而至。
“隨波逐流”的快樂童年 獨臂老宋
聽說伯爾尼有“熊城”和“泉城”之說,被公認有三最:歐洲最多的有軌電車道,歐洲最長的石造拱形長廊商業街,有最多的噴泉、噴泉住。噴泉見識了,的確不少。而且每處噴泉都有一個故事,拱廊也長,里面是一間間店鋪,不時有有軌電車從古老的街道上叮當駛過。
國會大廈前的“戲水童年”讓這個迷你首都更具親和力,也讓我看到最幸福快樂的童年時光。伯爾尼是山城,阿爾河湍急的河水從三面環繞著它,朋友說去游泳,實際上就是順漂,夏日炎炎,跳進冰爽的河水中隨波逐流,是伯爾尼人最鐘愛的夏日生活。水流很急,但他們打小兒就是在阿爾河里撲騰大的,無所畏懼,我看著年少的男男女女們或猶疑或勇敢的以各種姿勢從10幾米的高橋上一躍而下,這種單純、清爽的童年生活在伯爾尼延續了多年,如此富有感染力!實際上“隨波逐流”的路線就是從吊橋一直漂到伯爾尼最大的露天游泳場叫馬自立(Marzili),從這兒可以遙望到瑞士聯邦國會大廈,不過,我可不是漂過去的,咱拐著11路過去滴,人家漂流幾分鐘。我用了半小時。一路上孩子們燦爛的笑臉不得不讓人駐足。也讓我回望我那天真無邪的童年!
鐵塔控的巴黎幻象 花子
提到巴黎,腦海中總會不自覺地萌發出一種浪漫的情愫。盧浮宮、塞納河、香榭麗舍大街、老佛爺百貨……這里有無數吸引你來的理由,而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鐵塔控。我去過三次巴黎,也曾為了看埃菲爾鐵塔120周年的燈光表演專程從西班牙過去。因為在我的心里,鐵塔就像這座城市的靈魂一股,不是刻意追求才能達到的某種情調,而是骨子里就散發著的浪漫氣息。
今年的巴黎之行,讓我重新感受了巴黎那讓人心慌意亂的浪漫。黃昏時分,我們坐在老爺車里追落日,車子穿梭在巴黎并不寬敞的街道,你卻能在不經意間,在下一個路口或前面的轉角看見鐵塔靜靜地沐浴在夕陽的余暉里。夜幕降臨,坐在塞納河牧什游船上,耳邊是小提琴悠揚的琴聲,嘴里品嘗著精致的法式大餐,而眼前徐徐而過的。是亮起黃色燈光的鐵塔。不論是哪一個角度,眼神都不舍得離開。最難忘的是入住的酒店,推開房門的一剎那便興奮的啞口無言了。坐在床上,對面就是我最愛的鐵塔,看著它發光,靜靜地等待凌晨一點鐘的到來。那一刻,無論是眼前還是身后的鏡子里,都被無數如鉆石般璀璨奪目的光照亮,我想沒有人會不被這場景所打動。當燈光漸漸熄滅,我和巴黎一同入眠。早上醒來拉開窗簾,霧靄中的鐵塔又羞澀了許多,我拿著相機拍來拍去,生怕錯過了一片美麗的云彩或一束溫暖的光。
與鐵塔的這次重逢,是我人生中所感受到最浪漫的時刻。
貝爾格萊德的滄桑剪影 崔薇
2012年2月的一天,我走出貝爾格萊德很小的國際機場,突然很想冒根小煙兒,沒火,跟一“貝嬸兒”(貝城的中年女人)借火點煙,對方面無表情地替我點上,繼續狠狠地躲在一邊抽她的煙。城市剛剛下完雪,空氣清冽,塞國人民很多愛冒煙兒,到這個城市來旅行的人并不多,因此在機場看到更多的是當地回家的人,顯然,浪漫不是這個城市的性格。路上我目不轉睛地盯著一輛有軌電車中的一位黑衣奶奶看,像是可以觸碰到她些許內心的情愫。多年前很多電影的記憶從腦海里閃過,久遠又清晰。這個國家曾飽受分裂和戰火,也不過十一二年前的事。
我住在老城的一間老式酒店,有部老式升降電梯,不大的大堂中,坐著昏昏欲睡的老人,面前的咖啡已經涼了。從旁邊古老的餐廳里,緩緩走出一位老人,格呢子西裝上衣,禮帽,皮鞋,恍然間好像走錯了年代,我似乎置身在幾十年前的電影場景里。
在我的感覺里,東歐有點苦難,有點沉郁,有點悲催,有點剛烈,有點硬邦邦的,但巴爾干這片氣質獨特的土地深深吸引了我,那里的街道和生活其間的人們都構成了特別的、難言的城市表情,觸碰到我的內心。
大堡礁和蘇眉魚為伴 北角山妖
其實,我是一個很怕水的人。用了常人無法想象長的時間,才總算學會在泳池里游泳。至于去大海里游泳?想都不敢想。只要在水中雙腳離地,我的心里就感覺沒著落,永遠忐忑不安。所以,當我在教練的指導下,真的可以在大堡礁自如地浮潛時,連我自己都有點難以置信。盡管只是浮潛,但海底世界真是神秘而美麗,那些五彩的珊瑚礁,那些在珊瑚礁中自如地游來游去的魚兒,實在太神奇了!海里有我從前無法想象的色彩,怎么可能有那樣說不清的藍色、紫色的珊瑚礁?五彩的鸚鵡魚、黃藍相間的蝴蝶魚?
在大堡礁的海水里,我忽然沒了恐懼,一切對水的恐懼,都被眼前的美麗世界一掃而光。忽然眼前出現了一條巨大的蘇眉魚,它天然萌自然呆的乖巧樣子,實在太可愛了,真的是憨態可掬哦。那是一條體型龐大的蘇眉,無論身長還是體重,一定完全超過了我,這是我第一次這么近距離地接觸一條大魚,但我居然一點都沒有害怕,甚至連想都沒有想過,那一瞬間,我覺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條魚。跟著蘇眉,我們倆相互為伴兒,游了好一會兒,它好像知道我對它的喜愛一般,一直在我身邊,好久才緩緩游走。這一刻心里有種感動,人和動物之間,其實可以這般親密無間。
殖民老城梅里達的熱舞 愛君
九月,北京的涼秋,我飛到亞熱帶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島的梅里達,瑪雅文明最繁盛的地方,它原是瑪雅人的城鎮Tiho,400多年前西班牙殖民軍首領蒙特霍進駐后聯想到家鄉,就用梅里達重新命名。此城確如其名,漂亮、風情。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里百萬富翁的數量在墨西哥無出其右,他們在梅里達建造豪宅。自己卻在巴黎或紐約度過多數時光,豪宅簇擁的蒙特霍大道也顯露出復制巴黎香榭麗含大街的企圖。
而在梅里達以舊宅改造而成的旅館、客棧比比皆是,特別是老城里,很多背包客一住就是幾個月,可想其獨特的老建筑味道和便利度。我住的青年旅館就在老城的心臟地帶索卡洛廣場,屬于蒙特霍16世紀舊宅的一部分,好有年代感呀!陽光庭園、螺旋木梯,老板每天都和客人一起自助早餐。這蒙特霍大廈可是國家遺產,最出名的是它外立面的浮雕、塑像,每一扇窗戶都刻著代表蒙特霍家族各分支的盾形徽章,陽臺兩側西班牙士兵腳踩瑪雅人頭顱的浮雕,驚恐戰栗的表情讓人過目難忘。聯想到殖民年代遭難的瑪雅土著,再看看廣場西邊被燒毀、復建成天主教堂的瑪雅神廟。有點不知是該對這個美麗之城賦予贊美,還是默語憑吊。
喜歡墨西哥的原生態舞蹈,就一定要在梅里達多停留幾天。城里大大小小的廣場少說幾十個,幾乎每晚某個廣場上都有舞蹈表演。我在梅里達逗留的最后一晚是周一,臨近9點,暑氣已消,索卡洛廣場市政廳前面的巴凱利亞舞粉墨登場。男舞者一身雪白。女舞者白底紅花長裙,從20多歲的妙齡到四五十歲的大叔大媽,身姿一樣輕盈,隨節奏的疾徐,牽手變陣,裙擺翻飛,絲毫不見“民俗村式表演”的應付和僵硬,女人的紅臉蛋愈發緋紅,散發容光。
這一刻,成為我記憶里忘不掉的梅里達影像。
佩吉海灣小郵局的一刻 elsa
回到北京之后的一天,那張標志性的燈塔明信片從遙遠的加拿大出現在我眼前,上面特別的“取消標志”郵戳又勾起了我的回憶。
對我來說,加拿大大西洋沿岸的省份頗為陌生,甚至有點遙遠如天邊的感覺。但這些個貌似凜冽的地帶,卻總能讓我感到仿佛到處充滿了暖陽。新斯科舍省的佩吉海灣漁村(Peggy’sCove)也是這么一個溫暖柔和的地方。
那天我們到達的時候,正是上午10點多鐘,游人不多,據說,大部分游客都會在中午12點前后潮涌到這里。因為,這里被認為是加拿大最值得親歷的地方之一,也是北美最上鏡的美麗漁村。爬上白色的巖石憑淘臨風。在耀眼純正的藍天白云之下,海岸、巖石、燈塔、漁船、小郵局和彩色小房子宛如一幅構圖精美的油畫,其實卻是渾然天成。
順著白色的巖石一直往上走,就想看看傳說中的小郵局,并且在這頗有“天涯海角”韻味的遙遠地方給自己寄一份記憶。小郵局里的營業員有2名,一名是大約40歲左右的中年婦女。另一位是頂多20出頭的年輕姑娘。雖然每天接待許多游人,但她們一直非常熱情,臉上一直洋溢著燦爛的笑容。當得知我要把信寄回北京時,中年女人說:“1.77元”,然后,在我遞過錢的一霎那,她用生疏的中文說:“你好!”這一聲“你好”,讓我們一下子變得熟絡起來。她告訴我,她就住在這個村子。這個村子里常住人口只有40幾人,大部分是漁民,游客比村里人多多了……
這普通而溫暖的一幕,在明信片寄到的一瞬間再次浮現在眼前,仿似昨天。旅行的記憶就是這么美妙,它提醒我,我曾經就在那里出現過,無論海角,還是天邊。
不想走完的“十七英里” 洋洋
多年前看電影《本能》,驚悚的劇情外,我一直記得那條海岸公路和海邊美輪美奐的豪宅。當我和朋友開上加州一號公路,從舊金山北邊的LEGGETT開始,一邊是碧波萬頃的太平洋,一邊則是陡峭高聳的懸崖山脈,我想起了這是《本能》里經常出現的場景,不免有點興奮。
這條路被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自駕公路之一,而17英里則是其中的精華。天氣變化很快,一會兒是艷陽,一會兒充滿霧氣,隨處可見松鼠、海鳥和海豹,懸崖峭壁,被風塑造的形狀怪異的古老松柏,17英里如此迷人,讓我覺得它實在太短了!霧氣為天際與海水的銜接抹上了一筆濃重的乳白,海市蜃樓一般,兩個絕美的藍色分成了兩個世界,—個藍的深邃,—個藍的輕盈,如夢幻般。
而Carmel小鎮也在這里,它是蒙特雷半島精致的迷你小鎮。罩在100年前,“藝術家、詩人和作家的卡梅爾”已經名聞遐邇,優美的自然環境和優雅的藝術氛圍讓它成為加州十七英里海岸公路的一大亮點。散步在這里,無論時裝店還是古董店、糖果店還是畫廊、玩具店還是日用工藝品店,都能讓人沉醉、品味其中。Carmel也是一處世外祧源,許多風格獨特的藝術家和作家住在這個依山面海充滿波西米亞風情的小鎮,這里的居民們極力抗拒現代化,如今市內仍禁止張貼廣告、裝霓虹燈或蓋快餐店,整個小鎮靜靜的,如此優雅、古典、樸實、祥和和溫馨,讓人戀戀不舍。而在這里,坐在半山坡上,我看到了海邊最美的夕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