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A美國帆船協會注冊教練,目前為某知名游艇代理公司帆船品牌經濟人
大多數人在海洋運動的路線,都是從機動艇開始由簡入繁,享受馳騁海洋的快感,接著見識越來越廣,慢慢打消帆船好像很難的念頭,經過一番學習,一頭栽進帆船的世界,于是越陷越深,直到中了帆船比賽的毒,然后更陷更深,直到無法自拔。
我在日本讀書的時候,曾經遇過一個船東,煞有其事的把船賣掉并向世人宣告他離開帆船圈,開始涉獵自行車與泛舟的領域,我們當初都很驚訝他的決定,結果沒到幾年,還是悄悄的回到船東的行列,繼續用帆船譜出人生的旅程。
愛上帆船,可能是條不歸路,但是愛上帆船比賽,可以用中了戒不掉的毒來形容。我們用藍色海洛因來形容。
帆船比賽中,中型賽船和中型休閑船都是主流,然而人類的血液中永遠流著不服輸的基因在,總想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開始時比較保守買中型休閑船的船東們,經過幾場帆船比賽的洗禮,慢慢產生購買賽船的欲望。
中型賽船分很多種,基本上有比場地賽的,有比近岸賽的,也有能越洋的,船身設計不一樣,裝備配備也基本不同。
例如龍骨重跟船重的比例,一般休閑船船身比龍骨重量為7:3或是6:4,賽船就在5:5左右打轉。
例如休閑船甲板很多休息座位,競賽船卻是一片寬敞,增加了操作系統的設備,多了幾個絞盤或是大搖把以及不少索具配備!
例如休閑船艙里面有沙發桌子,競賽船里面主要就剩下吊床、海圖桌跟簡易廁所,其它還要留裝下近十面帆的儲存空間。
例如后支索變成活動后支索,不再只對桅頂施加壓力,后支索從桅頂下來分段往后拉,分散成幾點拉力,也就分散了施力點,強化了桅桿在強風時的效應,但也要增加人手專門在這活動后支索上工作。
有很多設計上的不同,造就船只在同樣風況下能跑出最完美的速度,沃爾沃的OPEN70尺單體越洋帆船,經常就跑在風的前面,因為跑得比風還快。
在眾多的競賽船型充斥中,其實都可以看到一代一代帆船的演化,我們由小到大看幾艘典型的船型作作比較,First30由世界名匠所打造,龍骨,雙船尾尾舵,沒后支索設計,船只在10節風跑側迎風,側順風,甚至掛上球帆都能放開舵讓她自動航行。是一艘性價比相當高的30尺帶簡單內裝的小賽船。
Mumm36在1992年問世,當初為了要取代海軍上將杯的IOR舊款船只,由Farr所設計,沒想到這艘船大受歡迎,當時好的風評有,跑下風快,很刺激,具挑戰,容易操作,堅固,沒想到這艘船在這一級別獨領風騷了20年,目前還是很搶手的貨。McConaghy38這艘在中國珠海問世的帆船,原為奧運專門在玩高性能帆船的金牌選手所設計,極佳的迎風速度,極大的球帆維持往下風跑的能力,全船吸入式的碳纖維功法,重量之輕盈,可從小指頭可以提起碳纖維舵輪上看的出來。
Farr40是一個相當成功的設計案例,結合了Mumm36跟Corel45的優點,加上現代科技,設計出了沒有活動后支索,寬敞甲板,雖是碳纖維但價格又適中的賽艇。這個單一級別橫掃了歐美兩洲,各地都看得到他們單一級別的比賽。
Ker40要想玩大型的小船,Ker40是個中翹楚,扁平的設計跟49er非常相似,小船大帆的設計越來越接近單體越洋船的極限。Soto40兩年之間賣了30幾艘40尺的賽船傳為業界佳話,自從奧迪地中海杯帆船賽開始用這艘船,已經成為40尺賽船的主流。Extreme40屬帆船中的極限運動,這種雙體船稱為速度制造機,這一級別每年在世界上有8站巡回,能將帆船的速度與刺激感帶給現場觀眾是一大特點,尤其偶而穿插的翻船情況,和F1塞車的刺激不相上下。Corel45雖說也是老設計,但是沒有活動后支索,前帆主帆不搭接的設計,造就了更容易的航行經驗,在45尺級別上算是很受歡迎的佼佼者。
AC45是2013年美洲杯初選用雙體船,美洲杯決賽用的是AC72,從2011年開始美洲杯改用雙體船進行比賽,更快的速度制造出觀眾的滿足感。
TP52這個級別特別有意思,在美洲杯之下,在普羅大眾之上的級別,因為美洲杯以國家為名,幾年一次又不見得每個養得起船隊的富人都能參加,所以有這個級別讓這些人能以自己之名參加比賽。效能好知名度相當高的比賽(如配圖所示)。
帆船界有一句經典名言“速度是要付出代價的”,速度越快,代價就要付出越多。為了達到速度的最高境界,在船只設計上就必須舍棄奢華的含量。
但是科技越來越發達,類似馬耳他之鷹,大天鵝,澤菲拉等等超級奢華帆船都在速度上有驚人的表現,我們可以預言“速度加上奢華要付出更大代價”。
選購一艘賽船之前,要明白幾件事情,不說經濟實力,就說操作能力,自己團隊的能力能不能駕馭一艘進階的帆船,在日本曾目睹一艘賽船比賽半途回岸,一群年輕水手嘿咻嘿咻的抬著斷成兩截的桅桿上岸,我估計那是順風換舷時另一邊的活動后支索來不及上緊所造成的。
另外要注意的是,有沒有能力經常維持一個團隊進行練習,而不是靠朋友愛來不來經常缺員的情況,這樣會浪費一艘賽船的真諦。
周圍只有這一種船,沒有同型船經常作比較也是缺點之一,永遠自己跟自己練習,永遠自我感覺良好,然后上場比賽才知道練習不夠但是找不到解決之道。
有些賽船經不起意外換舷或是球帆意外迎風偏轉的情況,有沒有能力在長途比賽中有好的舵手好的體力維持船只跑在最佳狀態,都是考慮重點。
我曾經主持過一艘賽船5年之久,在那5年間,我承認到離開之前,我只搞懂80%的操作,只將那艘船發揮8成的功力,還有2成是在我團隊的能力之外,到達不了的境界。而如果您想買賽船,您想達到什么境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