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紡織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青島紡織)成立于1920年,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是國內紡織機械制造業的重點骨干企業。這樣一家老企業同樣面臨著信息化的新問題,解決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帶頭人卻是一位實實在在的年輕人。青島紡織CIO尹克重,今年只有三十歲。
尹克重坦言,當初走上CIO的崗位時也是機緣巧合。2005年,面對新的經濟形勢,青島紡織開始了制度改造。當時,尹克重正在做電氣設計,領導認為她的工作與計算機相關,就讓尹克重負責信息化的相關工作。
改變舊習慣
尹克重認為,對于一個老牌國營企業,實施信息化的最大阻力就是如何改變原有舊習慣。青島紡織擁有90多年的歷史,人員負擔相對較重,年齡層偏大的員工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普通中層員工的平均年齡也接近50歲。對于尹克重而言,她最開始要攻克的難題就是如何在信息化的世界中讓整個企業不再是一個封閉的信息化孤島。
面對那些年齡較大但都是從基層提拔起來的領導,尹克重試圖舉行一些定期的培訓,提升領導們對信息化的興趣。在推進信息化的過程中,尹克重非常注重考慮業務部門的每一個需求和興趣點。以財務部門為例,尹克重認為僅僅把手工賬轉到電腦上是遠遠不夠的。真正的財務信息化意味著所有的數據都要實時獲取,這就需要業務部門和財務部門形成規范化的流程。近期她試圖將BPM流程管理引入到財務審批當中。“以前財務部門批一個表單,需要找很多領導往返申請,采取了新的方法后不僅解決人手緊缺的現狀,也節約了會計的審批時間。”
務實選型
尹克重用一個詞“務實”來概括自己的工作。“做信息化不能夠脫離實際,每個公司的信息化道路都不一樣,但所選的道路一定要跟公司的生產實際、采購、現有的業務結合好。”
2010年,在ERP選型過程中,尹克重并沒有考慮大型ERP,她和團隊選擇了一家中小型ERP,這正是出于對工廠實際需要的考慮。裝備制造在生產過程中涉及到的零部件多,工藝路線長,建立產品BOM的層級也多。尹克重在運算時間和精細化生產之間找到最佳的ERP類型,可以讓信息化發揮最切實的作用。“ERP使庫存資金由1000萬下降到500萬元人民幣,信息化為庫存周轉率的提升貢獻了力量。”
接下來,他們又為設計上了PDM系統和加密系統,改變了對技術資料定期備份、刻制光盤的舊有保存方式,現在,將設計信息存在PDM服務器上,設計人員之間互通資源更加方便,權限之外的人員無法獲取任何加密信息。
信息化給老工廠帶來了春天的氣息,但尹克重也有壓力。2011年下半年,全球性的經濟下滑使紡織行業首先出現明顯的波動,青島紡織生產的加工設備正處于這條產業鏈的最前端。尹克重說:“工廠受到的波動其實挺大,有很多廠商已經下單,但又暫時退單了。”
在經濟下滑的時候,IT應該怎樣向前邁一步?尹克重想到的是通過信息化的手段從管理上提高效益,促使毛利率提升。“我們不能等到一個公司倒閉了,才去分析它失敗的原因,而是要通過信息化的手段提前預警,信息化有時可以成為企業度過經濟危機的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