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該說,過去10年來關于中國服務外包負面的說法不多,聽到的大多是“陽光產業”、“潛力巨大”、“全球領先指日可待”等。然而,從2011年9月首家登陸美國主流資本市場的中國外包公司東南融通被揭做假而在3個月后消失以后,“外包在中國沒有前途”的說法陡然風行。聲聲嘆息的背后,國內的人才資源成為中國外包不“給力”的一個托辭。這個觀點與商務部給予IT培訓財務補助的政策緊密相連,但誰因誰果不得而知。
按照商務部的最新統計,中國2011年服務外包業務量為350億美元,2012年最樂觀的統計是500億美元,從業人員359萬。與此同時,華為2011年的營業額是324億美元,員工人數2010年12月31日是11.2萬,2011年不超過15萬人。作為一個以硬件為主的ICT廠家,華為整體利潤率是19%,這已經超過不少軟件外包項目或者外包企業了。難道中國服務外包產業不能做到與華為相似的利潤率嗎?目前的人力資源真不足以支持中國外包產業的發展嗎?筆者不能茍同。
為什么中國的人力資源可以支撐百度、騰訊和華為,卻支撐不了服務外包業?
中國服務外包三大領域中,BPO(業務流程外包)是未來發展的驅動力,KPO(知識流程外包)是利潤率最高的,但IT外包(即ITO)目前依然是業務主體。我們不解的是,同樣是以IT技術人才資源為基礎的中國互聯網行業(涌現了百度、騰訊、阿里等)、通信業(涌現了華為、中興等)、IT硬件業(出現了聯想),人力資源或者員工培訓都沒有限制它們的快速發展,為什么卻成了能力要求相對較低的服務外包業的短板了呢?全球最大的50家軟件企業中雖沒有一家中國企業,但在全球最有權勢的30個互聯網大佬中卻有5位中國人:百度的李彥宏、騰訊的馬化騰、阿里巴巴的馬云、網易的丁磊、騰訊聯合創始人張志東。國內橫向比較一下,華為、聯想與外包第一家——東軟基本在同一時期成立。但現在,華為已是年營業額324億美元、員工15萬,是與諾西、愛立信平起平坐的全球領先企業;聯想也是年營業額297億美元、員工3萬,與惠普、戴爾平起平坐的全球領先企業。而東軟最新的數據是營業額為8億美元,職工1.7萬,差別不能不說明顯。
純粹就ICT技術難度而言,互聯網、電子商務、通信業、IT硬件所需的人才檔次都不會在服務外包之下。中國外包更多的還是以時間、人數為基本計價單位的低端業務,在國際市場上尚未有客戶非買不可以及非用不行的經驗庫。既然華為、聯想、百度、用友、騰訊等都沒有鬧人才荒,為什么獨有服務外包業受全國性的“人才資源”限制而未能走向世界呢?
大學畢業生能力不強是外包業特有的問題嗎?
目前中國大學畢業生入職任何一個行業都是需要培訓的,這不是服務外包業獨有的問題。中國高等教育制度改革近30年,各種大學、學院的招生總人數增速比中國的GDP速度還快。 大學錄取率現在逼近80%了。以2011年天津數字為例:總考生7.1萬,錄取率為79%。
生源、資金與師資不再是高等院?,F在的擔憂了,畢業生的就業率成了關鍵的考核標準。為了適應市場、適應畢業生的需求,大學的正規教學已經被壓縮到了學位要求的最低線。不少大學生進入第四年以找工作為首要職責,大學制度與教學內容都為此而讓路。大學教育適應社會發展的一個結果成了拿文憑的要求低多了,每個文憑的含“金”量也低了。有鑒于此,用人企業不僅對招聘大學生更加謹慎,而且大都要求上崗前的培訓或者實習。這個現象并不反常,各行各業如此,甚至在歐美日發達經濟體內也如此。但令人不解的是,缺乏培訓與實戰經驗的畢業生怎么就成了尚處在全球行業價值鏈低端的中國外包發展的主要瓶頸了?
印度國民受高等教育程度并不比中國好,為什么其外包業比中國成功?
據教育部統計,2004年全國共有國民教育系列的大中專普通高等院校3782所、成人高等院校2913所。另外,遠程網絡教學院校62所。在校生大約為2500萬,每年新招生600萬以上,畢業生500萬以上。相比較,在印度,經印度人力資源開發部所屬的獨立機構大學認定委員會(UGC)認可的私立大學有4961所,國立公立大學有2038所,在校生1100萬左右。中國的高等教育行業規模大略是印度的2?3倍之間。
更為客觀的比較來源于聯合國與世界銀行給出的有關世界高等教育的狀況調查:中國、印度、巴西、美國、俄羅斯的大學適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分別是:16.9%、19.3%、17.3%、14.1%、14.1%。在這個人群中,真正在大學里學習的人口數比例分別為:22%、13%、30%、82%、75%。從這個指標看,中國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也在印度的兩倍以上。
綜合而言,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講,中國的中高等教育超過印度這個結論是顯然的。同樣不爭的事實是,印度外包無論在整體營業額、利潤率、行業價值鏈、項目質量,還是在全球交付能力、國際團隊管理等服務外包的關鍵指標上都遠在中國外包之上。
人力成本上升沒有拖住互聯網、電子商務前進的腳步,為何獨獨影響了服務外包業?
公開場合,中國的人力資源被稱為限制其服務外包業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但在私下,企業與機構的決策人清楚:急等著外包業務來維持生存的企業數遠遠超過急等著培訓好的員工來實施已經到手的項目的企業數。這個比例在外包一線城市恐怕至少是三比一,而在二線城市的則高達六比一 之上。我們還發現,中國的外包企業很少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員工(無論是最低層的程序員還是高級的系統設計師)而讓到手的項目流失的。目前外包企業最大的挑戰是培養好的人才隊伍沒有買家或者項目來維持。一個是項目流失的風險,一個是企業生命線的風險,輕重緩急一目了然,不需要哈佛MBA的指導或者Gartner的咨詢。
中國的人力資源沒有限制住中國的互聯網、通信、電子商務、IT硬件業成為全球領軍者,也沒有拖住中國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發展“兩彈一星”的宏偉計劃,那就更沒有理由成為在技術、商務、管理上并沒有頂尖要求的服務外包業的前進障礙。更何況中國服務外包業還是各高新技術產業中得到政府支持與保護最多的產業之一。而且,眾所周知,服務外包業目前在中國被稱為技術藍領,企業給予員工的薪資不算是慷慨大方的。
服務外包產業的突破最終還得依靠企業管理人理念的突破??刂坪徒档腿斯r格可以減少外包成本,但專業經驗與技術能力的提高帶來的高效率與高產出也能夠顯著減少成本,這種成本控制方式更加安全、可靠。實際上,在國際離岸外包項目的成本構成中,人工成本并不是決定因素。在全球外包市場上,中國外包的競爭優勢不是價格。一味在人力資源價格上精打細算的外包企業,不僅會失去培養核心競爭力的決心,更會在日益全球化的全球外包市場中慢慢落伍。分析中國的產業結構、發展空間與目前的人力資源結構,我們相信中國外包的短板不是人才資源,而是長期穩定、合作伙伴式、有發展潛力的服務外包客戶群。無論是政府的政策支持還是企業的戰略與營運,應該更多地集中在這個產業鏈的最前端。沒有這個客戶群的確定與建立,縱有世界上最為完善的教育體系與最為全面的人才資源,也難以釋放產業發展升級主驅動機的全部能量。而印度外包的案例也證明,即使沒有完善的教育體系,沒有全面的人才資源,沒有理想的環境,只要能夠緊緊與市場接軌,以客戶為準,以價值為首,這個產業的生命力依然是能夠維系的。(作者簡介參看第36期第2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