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8日下午,北京市地方標準《軟件成本測算規范》標準起草組籌建工作啟動會在北京舉行。當天,北京市經信委的相關領導和該標準的主要起草單位——北京軟件和信息服務交易所和北京軟件行業協會過程改進分會,以及中國軟件行業協會和北京市數百家相關企業代表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成本測算事關多方
據中國軟件行業協會過程改進分會首席度量專家王海青介紹,軟件成本測算難存在已久。雖然過去幾十年軟件開發技術不斷演進,軟件逐步走向流程化和規范化,但時至今日軟件開發依然是一個高度依賴個人創造力和組織的項目管理能力的工作,而個人能力和組織能力都缺乏一個客觀的標準,這就決定了軟件成本測算存在相當大的隨意性,大多數時候是依據企業自己的經驗。然而,無論是對企業自己還是管理者政府部門而言,準確的軟件成本測算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政府部門要對其主導的信息化項目進行管理,需要對項目的開發成本有一個相對準確的估算,而不是僅僅憑經驗。”北京市經信委軟件與服務業處處長姜廣智表示。
據姜廣智介紹,從政府角度出發有兩大需求,其一是由于缺乏相關標準,以政府為采購主體的項目沒有指導性的采購價格,僅靠供需雙方很難量化采購定價標準,最終會導致采購預算決策難;另一個需求體現在,目前北京市信息化項目中以價格為基礎的單一標準很難真正讓信息化項目切實有效地執行,還有可能導致以價格為參考的惡性競爭。
而在北京軟件和信息服務交易所總裁胡才勇看來,對企業而言,這個標準同樣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一方面通過相對準確的軟件開發成本估算,可以更準確地編制項目預算;另一方面,可以參考同行的經驗發現自己企業的不足,進行改進以提高開發效率。當然,對于以從事軟件交易為主要業務之一的北京軟件和信息服務交易所而言,這個規范的推出更是重要。
“軟件交易需要有一個基本的價格判定,來指導客戶定價以及購買,而不能僅僅靠雙方的協商,這有助于規范軟件交易的行為。”胡才勇介紹說。
“當然,不能指望完全據此來規定軟件的交易價格。”胡才勇解釋說,這個規范只是對軟件成本進行估算,而不是對市場交易價格進行規定。“實際上,這個測算出來的成本只是相當于經濟學中的價值,最終的交易價格還是由市場決定的。”
規范化是趨勢
據記者了解,在國外軟件成本測算的相關標準模型和法規亦相對成熟。比如,美國、澳大利亞、芬蘭、荷蘭、韓國、日本等很早就在成本度量領域開展研究。事實上,早在1989年韓國政府便開始每年發布《韓國軟件成本估算指南》,用于指導國內政府信息化采購;日本則在2003年就建立了國家軟件項目基準數據庫,并每年發布《日本軟件開發項目白皮書》,指導國內軟件成本度量;而目前我國在該領域則是剛剛起步。
根據該草案工作組的計劃,作為北京市地方標準的《軟件成本測算規范》草案起草工作預計將在今年年底完成,隨后將進入審批階段。如果該草案最終得到審批,就意味著北京市的軟件成本測算即將有規范和標準可依,而從長期看,中國的軟件成本測算也將有望結束企業“自說自話”的歷史,逐步走向規范化和標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