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闡釋
“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是《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閱讀的基本要求之一。這一要求體現在現代文閱讀考查中,往往就是要求考生概括文章主旨。文章主旨是作者在文中表現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觀點、態度等),是文章的靈魂。其內涵包括情感態度、精神品質、道理感悟和希望號召等。概括文章主旨,屬于把握文章思想內容方面的能力和要求。它要求考生能從宏觀上理解和分析文章內容的核心。要完成這類試題,不僅要求考生有較高的文學素養,具備一定的文學知識以及一定的審美情趣,更要求考生掌握一定的解題方法和技巧。在不同體裁的文章中,文章主旨的表現形態是有差異的。在文學作品中,作者通過寫人、敘事或狀物所表達出來的某種觀點、認識或情感等即為文章的主旨。議論文的主旨一般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在說明文中,所介紹事物的特征或所說明的事理就是文章的主旨。
應對策略
一、學會一些理解和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
1.記敘類文章(這里指廣義的記敘文,包括散文、小說)主旨的理解。(1)從文章標題入手。有的題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體現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有的標題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如《白楊禮贊》,借白楊樹的不平凡的形象,贊美北方農民,歌頌他們質樸、堅強和力求上進的精神,抒發作者對他們的崇敬和贊頌的感情。(2)從分析文章的開頭或結尾入手。有的文章開篇點題,起到統領全文、點明或暗示中心思想的作用,有的文章在篇末點明中心或深化中心。如《棗核》一文的最后一句:“改了國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么依戀故土。”卒章顯志,表現海外華人對故鄉的依戀之情和熱愛自己民族的情感。(3)從分析文中的議論、抒情句入手。記敘文的議論、抒情句具有畫龍點睛的功效,我們要善于抓住這個“睛”來看作者的中心意圖。同時,從議論、抒情句中,我們還可以直接看到作者情感的變化。如從《一面》一文最后五小節的議論和抒情句中,即可概括出文章主旨。(4)從概括文章段意和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隱含在作者對人物、事件的敘述、描寫中,我們要做綜合歸納,才能突出中心思想。如《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文,小說寫了三個場景:一是聽控訴;二是救父女;三是拳打鎮關西。三個場景把魯提轄這個人物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表現出魯提轄嫉惡如仇、粗中有細、勇而有謀的性格特征。通過敘述這一事件,作者表達了封建社會被壓迫的人民對伸張正義的渴望。(5)從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分析文章的中心,有時還需了解、分析有關時代背景,了解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產生和活動的以及寫作的意圖是什么。如《紫藤蘿瀑布》,作者宗璞寫此文時正值小弟去世,她有感于“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而悟出“生死謎,手足情”。有了這個背景,你就能理解,實際上作者是以紫藤蘿花的榮枯來喻人生,來表達自己對生死的態度的。
2.議論文主旨的理解。(1)看標題。議論文中,有的標題就是中心論點或含有中心論點,有的標題提供了歸納中心論點的范圍。如《多一些寬容》《人的高貴在于靈魂》這兩篇文章的標題就含有中心論點。(2)看開頭和結尾。有的議論文開門見山,直接提出中心論點;有的議論文,在前面擺事實、講道理,最后收篇時才得出結論,這個結論便是中心論點。如《敬業與樂業》開篇提出中心論點“‘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3)看議論過程。有的議論文,出于說理的需要,在展開議論之后,才提出文章的中心論點。如《為你打開一扇門》一文中“親近文學,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是一個文明人增長知識、提高修養、豐富情感的極為重要的途徑。”這一中心論點,是在內容充分論述后才提出的。
3.說明文主旨的理解。(1)看標題。標題中的修飾、限制成分往往就是說明對象的特征,如《雄偉的人民大會堂》。(2)抓中心句(關鍵句)。不少說明文有集中陳述說明對象特征的語句,如《蘇州園林》《人類的語言》。(3)看說明過程。不少說明文,說明對象的特征貫串于文章的內容中,沒有集中而鮮明的表達形式,我們要在理解全文內容的基礎上,歸納說明對象的特征。閱讀時,同學們可先把全文各段的大意連貫起來,加以綜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要說明的事理或事物特征等。
二、識記一些常見的概括文章主旨的格式。
歸納文章的主旨(中心),在語言表述上一般都有一些格式,不同的文體歸納中心的格式不同。同學們總結一些這方面的格式,對歸納中心有一定的幫助,但也不應拘泥于此格式。
1.記敘類文章。寫人為主:記敘了……贊揚了……表達了……;記事為主:記敘了……批評(歌頌)了……表現了……;寫景狀物:采用了……手法,借助……的描寫,贊揚了……;游記:描寫了……表達了……感情。
2.議論文。立論:文章論述了……闡明了……;駁論:文章駁斥了……提出(闡述)了……主張(道理)。
3.說明文。文章說明(介紹)了……體現(展現、贊美)了……。
真題解析
一、(2011年山東省聊城市中考語文試題)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帶套袖的孫犁先生
①我產生要當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階段。為了驗證我成為作家的可能性,父親還領我拜會了《小兵張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師。記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師對我說:“在中國作家里你應該讀一讀孫犁。”我立即大言不慚地答曰:“孫犁的書我都讀過。”他又問:“你讀過《鐵木前傳》嗎?”我說:“我差不多可以背誦。”
②一九七九年,我從插隊的鄉村回到城市,在一家雜志社作小說編輯,業余也寫小說。秋天,百花文藝出版社準備為我出版第一本小說集,我被李克明、顧傳箐二位編輯熱情請去天津面談出版的事。行前,作家韓映山(現已故)囑我帶封信給孫犁先生。
③一九七九年秋日的一個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我終于走進了孫犁先生的“高墻大院”。這是一座早已失卻規矩和章法的大院,孫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詳細描述過它的衰敗經過。如今各種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著,稍顯平整的一塊地,一戶人家還種了一小片黃豆。那天黃豆剛剛收過,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會神地撿豆子。我看到他的側面,已猜出那是誰。看見來人,他站起來,把手里的黃豆亮給我們,微笑著說:“別人收了豆子,剩下幾粒不要了。我撿起來,可以給花施肥。丟了怪可惜的。”
④他身材很高,面容溫厚,語調洪亮,夾雜著淡淡的鄉音。說話時眼睛很少朝你直視,你卻時時能感覺到他的關注或說觀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褲,當他騰出手來和我握手時,我發現他戴著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著他引我們進屋,高聲詢問我的寫作、工作情況。我很快就如釋重負。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會不茍言笑的,戴著套袖的作家給了我一種親近感。
⑤其后不久,我寫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說,篇幅卻不短,大約一萬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給省內幾位老師看,不料有看過的長者好心勸我不要這樣寫了,說“路子”有問題。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膽將它寄給孫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報》的《文藝》增刊上發了出來,《小說月報》也很快作了轉載。
⑥我再次見到孫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著大風。他剛裁出一沓沓粉連紙,和保姆準備糊窗縫。見我進屋,孫犁先生迎過來第一句話就說:“鐵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見老?我這兩年老得特別快。”當時我說:“您是見老。”也許是門外的風、房間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縫用的粉連紙加強了我這種印象,但我說完很后悔,我不該迎合老人去證實他的衰老感。接著我便發現,孫犁先生兩只襖袖上,仍舊套著一副干凈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著一種干練的活力,一種不愿停下手、時刻準備工作的情緒。這樣的狀態,是不能被稱做衰老的。
⑦我第三次見到孫犁先生,是和幾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沒撿豆粒,也沒糊窗縫,他坐在寫字臺前,桌面攤開著紙和筆,大約是在寫作。看見我們,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特別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見了那副套袖。記得那天他很高興,隨便地和大家聊著天,并沒有摘去套袖的意思。這時我才意識到,戴套袖并不是孫犁先生的臨時“武裝”。
⑧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贈我的幾函宣紙精印的華箋寄給孫犁先生時,收到他這樣的回信,他說:“同時收到你的來信和惠贈的華箋,我十分喜歡。”但又說:“我一向珍惜紙張,平日寫稿寫信,用紙亦極不講究。每遇好紙,筆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紙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見過習慣戴套袖的孫犁先生,或許我會猜測這是一個名作家的“矯情”,但是我見過的戴著套袖的孫犁,見過了他寫給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紙不是《天津日報》那種微黃且脆硬的稿紙就是郵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則永遠是印有紅色“天津日報”字樣的那種。
⑨我相信他對紙張有著和對棉布、對衣服同樣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勞動的尊嚴與德行、人生的質樸和美麗。
(選自鐵凝《從夢想出發》,原文略有改動)
第⑨段畫線句的含義是什么?
解析:概括文學作品的主旨,一定要找到文章的中心句。中心句是指一段話或一篇文章中凝練而又能體現中心的一兩處語句。中心句一般在文章的開頭,有的甚至就在第一自然段,當然也有在文章尾段卒章顯志的。考生在閱讀時,要注意抓住那些表明作者立場、觀點、情感、態度的句子,如果確定它能統領全文內容,毫無疑問,它就是文章的主旨了。上面的閱讀題目,要考生理解的就是文章的中心句,實際就是考查考生對文章主旨的概括。閱讀題中,概括文章主旨的形式是多樣的,如,理解文章的中心句等。只要涉及文章整體主題或精神把握的題目,都要完整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答案:勞動是讓人尊重的行為,一個人對待勞動的態度,反映了一個人的德行。戴套袖的大作家孫犁,撿豆粒、糊窗縫、珍惜衣服和紙張,都是他尊重勞動的體現,也是他質樸美麗人生的寫照。
二、(2011年湖北省襄陽市中考語文試題)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決定成功的利器
□劉 偉
①每一個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煉好兩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只有德才兼備,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馬到成功。
②有這樣一個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獻給他一張弓。他看了又看,試了又試,認定是難得一見的好弓。于是得意之余,他就向一個專門制作弓箭的匠人炫耀。
③但是這個工匠仔細看過之后,卻得出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論:“這張弓雖然強,但不是好弓!”唐太宗急問原因。工匠回答說:“一張弓的好壞,不單要看它是否射得遠,更要看它是否射得準。而能否射得準,關鍵取決于做弓用料的紋理是否好。制作此弓木料的木心不在正中間,木頭的脈理自然都是斜的。因此,這張弓雖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勢必不走正道,偏離目標,所以算不上一張好弓。”
④其實工匠的一番話,蘊涵著豐富的哲理。他道出了判定人才的兩個標準,那就是一個人不但要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個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備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⑤一個人的德,好比一張弓的木心是否在恰當的位置,決定射箭的方向;一個人的才好比一張弓是否有力,決定箭射得遠近。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張完美的弓,既剛勁有力,射得遠,又箭無虛發,射得準。有德無才的人就像一張有缺陷的弓,盡管木心在正中間,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沒后勁,射不遠,最終還是難以命中目標。無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張有危險的弓,盡管射得遠,但由于木料的紋理不好,射出去的箭不走正道,結果勢必偏離目標,甚至造成嚴重的危害。無德無才的人就像一張有害無益的弓,不僅木心不正,而且沒有力量,只能是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⑥北宋偉大的政治家、史學家、散文家司馬光以德、才為依據將人分為圣人、愚人、君子、小人四類——德才俱備謂之“圣人”;才德兼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⑦司馬光認為用人的原則是:假如找不到圣人、君子來用的話,那寧可用愚人,也不用小人。其道理是: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
⑧由此可見德才對于成功的重要性,而兩者又以德為重,所以一個人若想成功,不但要有過人的才能,更要有過人的德行。
(選自《小品文選刊》2011年第1期,有刪改)
本文闡述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解析:議論文中,文章的中心論點即是主旨。論點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完整的簡潔明確的句子。從全文看,這個句子必能統攝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個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句,或是明確的表態性的句子。中考議論文往往層次分明,論點清晰。中心論點的把握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大致可分為五種情況:①文章標題點明中心論點;②文章開頭提出中心論點;③文章結尾歸納出中心論點;④文章中間用某個承上啟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論點;⑤文章沒有直接提出中心論點,但始終圍繞一個中心展開論述。考生只要認清中心論點的形式和一般所處的位置,議論文的主旨是不難概括的。答案:決定成功的兩把利器是“德”和“才”(或:只有德才兼備,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馬到成功)。
專題訓練
一、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餐桌上的地溝油
□臻 熙
在上海收視率頗高的節目《一周立波秀》當中曾戲稱中國有四大油:分別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地溝油。雖然是句笑談,但是足見地溝油的知名度有多大。
談到地溝油,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從街邊馬路井口里撈上來的一桶桶混雜著腐敗食物的不明物體。其實地溝油只是一個泛指的概念,是各類劣質油的統稱。狹義的地溝油,即將下水道中的油膩漂浮物或將賓館、酒樓的剩飯、剩菜(俗稱泔水),經過簡單加工、提煉出的油;廣義的地溝油,還包括劣質豬肉、豬內臟、豬皮等加工以及提煉后產出的油。
雖然所有人都知道地溝油不好,但卻不知道它到底會給我們的身體造成哪些危害。
專家表示,地溝油絕對是健康的大敵,尤其是對人們的腸胃健康有著不可估量的破壞力。地溝油是質量極差,極不衛生,且過氧化值、酸價、水分嚴重超標的非食用油。它含有毒素,長期攝入會破壞白血球和消化道黏膜。引起食物中毒,甚至致癌。地溝油中的主要危害物——黃曲霉素的毒性是砒霜的100倍,地溝油所產生的黃曲霉素,不僅易使人發生肝癌,在其他部位也可以產生腫瘤,如胃腺癌、腎癌、直腸癌及乳癌、卵巢和小腸等部位癌變。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范志紅表示:地溝油的危害并非只來自于“地溝”二字,而是來自“多次加熱”和“氧化”這兩個詞匯。回收的烹調油和煎炸用油大都經過反復的加熱,而液體植物油其實并不耐熱,在炒菜和煎炸的時候溫度往往會達到160~300℃。在這樣的溫度下,油脂會發生反式異構化、過氧化、熱裂解等多種反應。這樣的高溫過程給油脂的質量帶來兩個方面的影響:第一,油脂本身應該有的一些營養元素會被破壞,比如,維生素E和人體必需的脂肪酸。第二,有害的反式脂肪酸會持續增加,油脂的飽和脂肪會增加。這樣的油到底是什么樣子呢,大家可以回家看一下自己家里的抽油煙機的油盒里半凝固的角質狀的油就明白了。吃這種多次加熱的油,容易引發多種疾病,如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壓、膽囊炎、胃病、肥胖等。
此外,大批量的地溝油想再次進入餐桌,必然要使用一些化學方法進行精加工,來使油的指標達到國家標準。這些化學成分也會使人食用后,出現胃脹、腹瀉等不適癥狀。
由于地溝油成本低廉,利潤很高,因此許多黑心者不顧人們的健康,生產出大量的地溝油,流向市場,流入餐桌。廣大消費者一定要提高警惕,慧眼識“油”。
(選自《科學生活》2011年9月總第342期,有改動)
請簡要概括地溝油對身體的危害。
二、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簡潔是一種美
□肖復興
簡潔不是簡單。簡單,有時意味著貧乏或單薄,甚至是可憐巴巴的寒酸。簡潔也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樸素。簡潔的潔,不僅有干凈的意思,還包含著美的意味。因此,對比簡單來說,簡潔更多體現的是美,不是像唐朝美人那種臃腫肥胖的美,而是以干練的線條所勾勒出來的現代美。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不是簡潔;“行到鬧荷無水面,紅蓮沉醉白蓮酣”,更不是簡潔。“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就是簡潔;“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就是簡潔。
簡潔的反面,對應著物欲的奢侈豪華和精神的雜亂無章,而這正是我們現在生活的某種寫照——人們越來越崇尚物質的占有和享樂,與簡潔背道而馳。我們的飯局,充斥著越來越多的繁文縟節,為吃飯所花費的心思,所浪費的人力、物力,不計其數,還美其名曰為“食文化”;我們的居所,裝飾得越發不知節度,不中不洋,以金碧輝煌為美、為榮;我們的打扮,脂粉越發厚重,飾品越發繁多……人為物役,錢為君主,當欲望成為精神的無底洞,貪婪變為生存的光榮花,賺錢變為人生的第一需要和幸福的唯一標志時,我們的心,早已被擠壓得千瘡百孔、塵垢重重,離簡潔怎能不越來越遠?
其實,簡潔的生活,就是最美的生活。這種美包含著對奢靡成風現象的反思,它幫我們濾去了那些侵蝕精神的雜質和腐蝕劑。
簡潔的生活,是以少勝多的生活。“少”代表了對心靈和精神自由展開的空間,“多”則意味著我們對物質的貪得無厭。
簡潔,看起來是生活的一種方式,是審美的一種要求,其實,它更是現代精神自由的一種體現,是價值系統平衡的一個支點。讓我們的生活變得簡潔一點,就會離幸福更近一點。
(選自《環球人物》第133期)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三、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沙漠之樹
□李雪峰
有兩個人,都在一片荒漠上栽上了一片胡楊樹苗。苗子成活后,其中一個人每隔三天,都要挑起水桶,到荒漠中來,一棵一棵地給他的那些樹苗們澆水。不管是烈日炎炎,還是飛沙走石,那人都會雷打不動地挑來一桶一桶的水,一一澆他的那些樹苗們。有時剛剛下過雨,他也會來,錦上添花地給他的那些樹苗們再澆一瓢。老人說,沙漠里的水漏得快,別看這么三天澆一次,樹根其實沒吮吸到多少的水,都從厚厚的沙層中漏掉了。
而另一個人呢,就悠閑得多了。樹苗剛栽下去的時候,他來澆過幾次水,等到那些樹苗成活后,他就來得很少了,即使是來了,也不過是到他栽的那片幼林中去看看,發現有被風吹倒的樹苗就順手扶一把,沒事兒的時候,他就在那片樹苗中背著手悠悠地走走。不澆一點兒水,也不培一把土。人們都說,這人栽下的那片樹,肯定成不了林,肯定趕不上另外那個人栽下的那一片兒。
過了兩年,兩片胡楊樹苗都長得有茶杯粗了,忽然有一夜,狂風從大漠深處卷著一柱柱的沙塵飛來,飛沙走石,閃電雷鳴,狂風撕卷著磅礴大雨肆虐了一夜,第二天風停的時候,人們到那兩片幼林里一看,不禁十分驚訝,原來辛勤澆水的那個人的樹幾乎全被暴風給刮倒了,有許多的樹,幾乎被暴風連根拔了出來,這片林子里一派狼藉,摔折的樹枝,倒地的樹干,被拔出的一蓬蓬黝黑的根須,幾乎慘不忍睹。而那個悠閑的不怎么給樹澆水的人的林子,除了一些被風撕掉的樹葉和一些被折斷的樹枝,幾乎沒有一棵被風吹倒或者吹歪的。
大家都大惑不解,紛紛向這個悠閑的人請教說:“這老天有些太不公平了,那個人常給他的那些樹施肥澆水,可他的那片幼林,一夜之間就徹底被風暴給毀了。而你呢,把這些樹苗栽好栽活后,就對它們不理不睬了,昨夜那么大的風暴,竟沒有吹倒吹歪你的一棵樹,難倒這有什么奧妙嗎?”
那人聽了,微微一笑說:“奧妙當然是有的。他的樹這么容易就被風暴給毀了,就是因為他為他的樹澆水澆得太勤,施肥施得太勤了。”
人們更迷惑不解了,難道辛勤為樹施肥澆水是個錯誤嗎?
那人頓了頓,嘆了口氣說:“其實樹跟人是一樣的,對它太殷勤了,就培養了它的惰性,你經常給它澆水施肥,它的根就不往泥土深處扎,只在地表淺處盤來盤去,根扎得那么淺,怎么能經得起風雨呢。如果像我這樣,把它們栽活后,就不再去怎么理睬它,地表沒有水和肥料供它們吮吸,逼得它們不得不棵棵拼命向下扎根,恨不得把自己的根穿過沙土層,一直扎進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這么深的根,我何愁這些樹不枝葉繁茂,何愁這些樹能輕易就被暴風刮倒呢?”
別給生命以適合的溫床,生命的溫床上只能誕生生命的災難。要想使你的生命之樹能根深葉茂頂天立地,那就不能給它太足的水分和肥料,逼迫它奮力向下自己扎根。
不管是一棵草,一棵樹,怎樣的條件就會造成怎樣的命運。
(選自《視野》2008年第10期)
本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