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 2012年11月6日下午2時,明清篆刻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江蘇昆山開幕。這是迄今為止圍繞明清篆刻史舉行的首次專題學術研討活動,也是江蘇省首次與著名文人藝術社團西泠印社聯合舉辦的學術研討和交流,被列為西泠印社壬辰秋季雅集“百年西泠·翰墨春秋”大型系列活動中最具學術分量的一項。本次會議由江蘇省文聯、西泠印社、蘇州市文聯聯合主辦,由西泠印社印學理論與社史研究室、蘇州市書法家協會、昆山市文聯、昆山書畫院共同承辦。中國書協副主席、江蘇省文聯副主席言恭達,中國書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陳振濂,西泠印社副社長李剛田,西泠印社社委會副主任、西泠印社常務副秘書長包正彥,中國書協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西泠印社理事黃悖,上海市書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秘書長孫慰祖,中國書協隸書委員會副主任、蘇州市書協主席華人德,山東省書協副主席、西泠印社理事范正紅,中國書協學術委員、蘇州市文聯副主席王偉林,昆山市文聯主席莫全明,以及來自海內外的研討會論文作者、學者專家、專業媒體代表百余人出席了會議。王偉林主持會議,言恭達、陳振濂、莫全明分別代表主辦單位江蘇省文聯、西泠印社和承辦單位昆山市文聯致辭。
明清時期是中國印章藝術史上流派繁衍、風格紛呈,印學研究不斷深化,重要印人不斷涌現的時期,對近現代篆刻藝術的發展具有極為深遠的影響。明清時期的篆刻,除安徽與浙江以外,吳門篆刻是一大宗。不但吳門畫壇領袖文征明有“我之書齋,多于印上起造”的逸聞;更有以文彭、何震等以青田燈光凍入印、遂開五百年篆刻基業的歷史記載。一提吳門篆刻,首先想到的是它的開啟與篳路藍縷之功;是它的締造與創建、引領風氣與大膽開拓的創造活力。吳門篆刻,已是中國篆刻史上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地域文化現象。因此,在具有深厚的印學傳統積淀的吳門蘇州舉辦首次“明清篆刻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有著十分深遠的歷史涵義。
本次會議采取定向邀約和公開征稿相結合的方式,共計收到海內外作者來稿60余篇,經社內外專家評委數輪篩選,共評出30余篇論文,連同特約專家稿共計44篇一同入編論文集,于會議開幕同期面世。研討會由主題發言和論文交流發言兩大部分組成,孫慰祖以《文人用印體系形成的若干條件》、黃悖以《篆刻史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為題,分別作了半小時的主題報告。隨后舉行的論文交流發言,與會作者根據各自提交的論文論題各自發言,并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探討。
本次會議在“明清篆刻史”的歷史時段和學科方向限定下,論題涵蓋面相當廣泛,其中有專注于明清印學中逐漸呈現出來的“流派”意識;有討論印譜體例變遷中顯示出的古印觀;有研究在當時并不太發達的篆刻理論文獻;乃至印人行蹤考證、地域印人群體研究、印學與其它諸藝如紫砂陶藝之關系、篆刻家的金石學癖好,印人的仕途經歷、明清文人篆刻中的“封泥”視點、明清印譜的相關諸問題……甚至涉及明清印學對海外影響等諸多方面。充分顯示了本次研討會開闊的學術視野和活躍的學術思維,也將為提升江蘇省印學研究水準、加深與著名印學社團西泠印社的交流與合作發揮重要作用。
本次研討會將于11月7日下午閉幕。作為“吳門印風”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與會專家學者還將轉赴蘇州,參加11月8日上午舉行的“當代吳門篆刻名家作品邀請展暨蘇州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開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