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玉龍 1963年生于江蘇淮安。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古楚印社社長,淮安市書法家協會篆刻委員會主任,淮陰師范學院特聘兼職書法(篆刻)講師。
萬玉龍先生出道較早,與當年那些曇花一現的朋友相比,他如今仍是圈子內活躍的人物。“活躍”不是指他喜好應酬,長袖善舞;相反,他那“不隨世俗任孤行”(林散之先生語)的倔強勁是出了名的。我所說的“活躍”,是指他不時推出新作,引發書法壇熱烈地評說——這在各領風騷三五年的殘酷現實中是多么幸運!
這種“幸運”來自執著的最求。玉龍從小喜愛書法篆刻。看到報上登出的印章,他總是依樣畫葫,樂此不疲。1980年,著名篆刻家程博公先生設帳課徒,玉龍成了老人首批弟子。從此,讀《說文解字》、寫石鼓文、臨秦漢印,進而沿波討源,廣涉明清流派……他在篆刻上終于皈依正道,進而深入堂奧。
玉龍以刀法為例,向我談了師法傳統的收獲:西冷八家之一的錢松切刀中有披削,顯得十分厚重;清季吳讓之、黃牧甫又各有所長,吳以披削為主,黃則用刀爽利……當然,玉龍轉益多師,心追手摩的前輩印跡何止于此!特別是1999年獲得西冷印社篆刻評展“邊款獎”,得到韓天衡先生厚愛,又于2005年投師“韓門”后,玉龍便不拘泥一家一派,而是從審美意識、創作理念、風格營造上提升境界,從而“養吾浩然之氣”,用恢弘的胸懷吐納傳統,入古出新。天衡師“傳統萬歲,創新一萬零一歲”的見解對他啟發很大,他說:“通過領會所刻內容,嫻熟石頭品性,激發創作激情,融入巧妙構思,輔以精湛技法……就能創作好作品!”在他看來,成功的作品既要有筆墨情趣,也要有金石韻味,還要有繪畫意境;進而透過形跡表現匠心,抒寫懷抱,寄托心志。正如唐代孫過庭《書譜》所云:“達其性情,形其哀樂。”他常援引“石不能言最可人”的名言,充滿感情地說:“數九寒冬,石頭是冰涼的。如果經常讓他在掌中把玩,就讓體溫融于其中,讓人感受到溫熱,石頭就有鮮活的生命,就成了寄托心聲的摯友。”
玉龍的篆刻既有虛實、動靜和開合的變化,又有對比、夸張、豪縱的機趣,但追求精致、精到和精妙的格調,講究沉靜、溫雅、雋永的氣息。為臻于這一境地,他注重“印由書出”和“印外求印”。玉龍長期浸淫散氏盤、毛公鼎、楚簡帛書等邃遠書跡,朝夕相對,攻習不輟,力求書風格高韻古,使印面線條蒼勁雄渾、樸茂奇宕。同時,他把古文字演變作為治印“源頭”,重視字源整合和融通,從諸多書體汲取營養,形成既符合字法要求,又具有傳統品味,更充滿時代情趣的篆刻語言,匆匆而在紛繁復雜的蕓蕓眾生中凸顯自我,風貌別出。正如宋人蘇東坡所言:“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玉龍至今還能勇立潮頭,是與他不斷錘練技法、勇于臨池攻書分不開的,更是與他研讀書畫理論、博涉姊妹藝術分不開的。而長期孜孜以求,用志不分,又使他從1988年參加全國首屆篆刻展以來,不斷在中國書協和西冷印社舉辦的中大展賽中入展獲獎……
從藝30載,甘苦寸心知。細數平生,玉龍為篆刻藝術傾盡心力,卻無怨無悔。他說:“一提到書法篆刻,一拿起毛筆刻刀,我就激動難抑,從中感受到無窮快樂。今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難,我都不會割舍這份追求。因為,藝術已經成為我終生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