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侖堂美術館藏有兩幅《貨郎圖》,一幅為滿清皇室后裔,與張大干并稱“南張北溥”的溥心畬所作,另一幅為明代佚名畫家所作。
貨郎是古代繪畫中的傳統題材,《貨郎圖》主要描繪古代游走民間巷弄,專門販賣生活用品和玩具的貨郎形象。這一類題材的繪畫在宋代以后的風俗畫中十分流行。蘇漢臣、李嵩、錢選等畫家都有作品傳世。這些畫家常在貨郎形象外,加入嬰兒嬉戲的情節,增添歡樂愉悅的氣氛,極具生活情趣。
溥心畬此幅《貨郎圖》(見封二),為紙本設色,縱58.5厘米,橫29厘米。全圖無背景,圖中一貨郎手持用于招攬生意的撥浪鼓,立于畫面中間,神態悠然,給人以親切感。眾多孩童圍繞在貨郎周圍,場面活潑熱鬧,其中,一孩童半跪,一手掩耳,一手燃點爆竹,畫家把兒童既喜悅又略顯害怕的頑皮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對面站立著兩孩童,一個手牽花燈,另一個手拿爆竹觀看,似乎在交談著什么,抑或在商量著什么調皮的想法。還有一孩童立于貨擔旁雙手執如意挑選物件。爆竹、花燈、如意,這些都是寓含喜慶吉祥的物件,所以整幅作品也內蘊著吉祥喜慶的含義。這樣一幅非常具有節慶意義的畫面,到處洋溢著歡樂祥和的氣氛。同時也包含著畫家對于美滿祥和生活的向往。畫面上方溥心畬用行草書題詩一首:“紫陌浮城郭,猶傳宋汴京。千人車馬動,萬井市廛鳴。嬰戲承平象,鐘聲河岳情。元冰催馬渡,遺跡感江城。宋人清明上河圖畫汴京商閭,有承平之意。摹蘇漢臣筆,心畬。”鈐“舊王孫”朱文印及“溥儒”白文印。在歷代描繪貨郎的畫卷中,蘇漢臣傳世作品較多,也最著名。蘇漢臣,南宋畫家,生卒年不詳。開封人,畫院待詔。擅畫佛道、仕女,尤精畫兒童。顧炳在《歷代名公畫譜》中以“著色鮮潤,體度如生”來形容其畫風。《南宋院畫錄》稱他:“道釋、人物臻妙,尤喜嬰兒。”蘇漢臣作品多嬰戲圖,尤以描繪嬰兒嬉戲之景及貨郎擔聞名。其所畫貨郎多面帶笑容,衣飾華麗,帶有富麗的貴族氣息。畫中嬰孩皆著錦繡華衣,出于富貴之家。貨郎擔中所繪物品,件件筆工精細靈動,構圖縝密繁復。從微觀的視角,反映了宋朝繁榮的商品經濟。昆侖堂美術館所藏溥心畬的此幅《貨郎圖》正沿襲了宋代蘇漢臣的這一畫風。從款識中作者也言明,為摹仿蘇漢臣之作。作為滿清貴族,溥心畬筆下的貨郎圖也正如蘇漢臣筆下的貨郎圖處處顯示出富貴之氣。然而作為一位文人畫家,溥心畬又有別于蘇漢臣這樣的宮廷畫家,整幅畫作透出簡淡而細膩的清新之氣。作品畫工細膩,用筆簡潔飄逸,畫面設色清麗古雅。貨郎擔中商品眾多而不顯零亂,用筆精謹而不顯繁瑣,兒童形象清秀俊美,服飾秀雅,發式單一,除一名孩童將頭頂前部的一撮頭發梳起,用束帶纏繞梳成“鵓角”,其余3名均將頭頂兩撮蓄發梳成兩個小髻,謂之“總角”。在構圖上,畫家又巧妙地憑借題款填補了較為空曠的畫面上部。同時,利用詩、書、畫三者的結合取得了視覺效果上的協調均衡。題畫詩文,寫景寓情,切題點睛。詩、書、畫相得益彰。溥心畬這樣一位為特殊生活背景所造就的書畫大家,一位舊王孫,以其精深豐厚的文學底蘊,融詩詞、書法、繪畫于一體。昆侖堂館藏的這幅《貨郎圖》也正是畫家這一畫風的完整體現。
昆侖堂美術館所藏另一幅《貨郎圖》為明代佚名畫家所作,絹本,縱27.5厘米,橫23厘米,圖中貨郎肩挑貨郎擔,裝束樸素,貨郎擔是兩個大竹器,中間有竹編的匾作為隔斷。擔上百貨雜陳、琳瑯滿目,文房用具、生活百貨,如典籍筆墨、衣帽冠帶、鍋瓢碗勺、棋鞠旗幡、鼓鈸傘笠、面具傀儡、響板琴弦、弓箭刀斧、獸皮翎毛、藥草熏囊、搏器茶具、宮燈畫扇,林林總總,應有盡有。連貨郎的腰間都掛滿物品。畫面的豐富充分標示出商品的豐足。
此幅《貨郎圖》,從畫面的布局、貨郎的行走姿態、兒童形象以及貨郎擔中物品的擺放都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錢選《貨郎圖》極其相似。細節處,有一兒童鉆到貨郎擔旁挑選物品,以及貨郎手持撥浪鼓的動作等都幾乎一樣。筆者截取錢選《貨郎圖》的局部,在計算機中將兩幅畫縮放到相同的大小,發現兩幅畫除貨郎臉部的表情等一些細節部位稍有不同,其他基本重合,由此可以看出,昆侖堂美術館所藏此幅《貨郎圖》就是根據錢選的《貨郎圖》摹畫而出。錢選(1239年—1301年),字舜舉,號玉潭,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與趙孟煩同鄉并同享盛名。工詩,善書畫。人品及畫品皆稱譽當時。他提倡繪畫中的“士氣”,在畫上題寫詩文或跋語,形成了詩、書、畫緊密結合的文人畫的鮮明特色。再細品錢選的《貨郎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其風格、構圖、造型等與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所藏李嵩的《貨郎圖》極為相似——構圖和細節描繪直接參照和模仿了李嵩的這張《貨郎圖》,同樣是鄉間村野的情景,而不是庭院之中的情景;同樣是肩挑筐式的貨郎擔,而不是華麗的貨郎車;同樣是布衣粗陋的兒童而不是衣著華麗的兒童。細節處如貨郎頭上插著的備種頭飾,擔上拴著一只鳥等,無不相同,甚至連貨郎的行走姿態也相似。李嵩(1166年-1243年)為南宋畫家,錢塘人,少為木工,后為畫院待詔李從訓養子,畫藝得家傳。工畫人物、道釋,尤善界畫,歷任宋光宗、寧宗、理宗三朝畫院待詔。從李嵩傳世作品看,他還兼畫花卉,更以描繪農村題材的繪畫而聞名于世。他畫過許多表現下層社會生活的農村生活風俗畫,尤以《貨郎圖》聞名。
通過3幅《貨郎圖》的比對,昆侖堂美術館所藏佚名《貨郎圖》正是從錢選《貨郎圖》描摹而出,而錢選又是仿自李嵩的《貨郎圖》。李嵩的《貨郎圖》與蘇漢臣所作《貨郎圖》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雖然同為宮廷畫家,都以典型的貨郎形象為創作主題,卻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性——分別表現為富貴之氣的貨郎和鄉土之氣的貨郎,這樣兩大風格,成為后世《貨郎圖》發展和演變的典范。昆侖堂美術館所藏的溥心畬和明代佚名的《貨郎圖》,恰好就是源自這兩種風格。
無論是溥心畬筆下富貴之氣的《貨郎圖》,還是明代佚名畫家鄉土之氣的《貨郎圖》,其貨郎擔中的物品大都是真實物品的縮小形態,其作用已超越了實際意義,僅作為玩具的形態出現,深受孩子們的喜愛。盡管物品如此繁多,但若仔細辨認,還是能看出是何物品。這些物品真實地記錄了百姓的生活方式,也為后世了解世俗民情提供了詳盡的直觀材料,同時也提供了某些民間世俗器物形制演變的史跡,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