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突出強調加快農業科技創新,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將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農民教育培訓事業的發展有賴于政府的重視與支持,更需要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的理念、機制和模式以及法律法規方面的先進經驗,進一步完善符合我國國情和新型職業農民培養目標的各項工作。本期給大家介紹德國農業職業教育的特點及對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啟示,今后還將陸續刊登其他國家的相關情況。
德國是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之一,它不但在工業領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農業發展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稱贊的成績,這些成績與其優秀的職業教育工作不無關系。本文主要從德國農業職業教育特點入手,談談對德國農業職業教育的認識及對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啟示。
一、德國農業職業教育的特點
德國歷來就有重視職業教育的歷史,并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在這一模式的指導下,德國學校職業教育系統積極與已取得培訓資格的企業展開合作,推進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
(一)堅實的法律保障,使職業教育得以全面實施。
德國政府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為了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德國頒布了十多項有關職業教育的法令,如《職業教育法》、《職業促進法》、《實踐訓練師資條例》等,這些法令不但把職業教育作為國家教育制度確定了下來,而且對德國職業教育的范圍、企業和學徒的權利及義務、各種行業的技術標準、考核制度、領導機構等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同時,要求有關各方必須嚴格執行,違者要依法追究,農民職業教育也不例外。根據德國的《聯邦教育法》和《就業法》,就業者在正式進入工作崗位之前必須至少經過3年的正規職業教育。上崗之后,在企業(包括農場、工商企業)還有3年的學徒期。學徒期必須按規定參加職業培訓,出徒前要參加行業統一的資格考試,只有拿到“農場師傅證書”(即綠色證書)才有獨立經營農場的資格。
(二)典型的“雙元制”教育模式,使職業教育得以完善。
1. “雙元制”職業教育概況
“雙元制”教育模式是德國職業教育最為典型的特征。所謂“雙元制”就是企業和學校雙元共同參與,以企業為主導,將企業中的實踐培訓與職業學校里的理論學習相結合的職業培訓形式。它的核心是強化實踐技能的培養,職業學校的理論課程直接為在企業中的實踐服務,學生在結束職業教育后可以立即投入生產工作,無需再經過一定的適應時間。為了調動在職業教育中承擔主要責任的企業的積極性,德國政府在政策上給企業以一定的照顧。如規定企業的職業教育費用可計入生產成本,可減免稅收,可計入產品價格,在產品售出后收回等等。為了保證職業教育在普及的同時又能保持較高的水平,德國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每個環節,如師資、校舍、設備數量和教學、培訓的內容等方面都規定了十分明確和統一的標準。
2. “雙元制”職業教育的特色與優勢
(1)同生產實際緊密結合。“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下的學生大部分時間在企業進行實踐操作技能培訓,而且所接受的是企業目前使用的技術和設備,培訓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產性勞動的方式進行。
(2)培養目標更注重職業能力的提高。為了培養適應現代企業要求的技術工人,“雙元制”職業教育不僅注重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而且特別強調關鍵能力的訓練。它強調當職業發生變更或者當勞動組織發生變化時,勞動者所具有的這一能力依然存在。關鍵能力包含的具體能力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獨立學習、獨立計劃、獨立實施、獨立控制與評價的能力。
(3)有互通式的各類教育形式。德國各類教育形式之間的隨時分流是一個顯著特點。在基礎教育結束后的每一個階段,學生都可以從普通學校轉入職業學校。另外,接受了“雙元制”職業培訓的學生,也可以在經過一定時間的文化課補習后進入高等院校學習。
(4)企業的廣泛參與。大企業多數擁有自己的培訓基地和人員,而沒有能力單獨按照培訓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樣化職業培訓的中小企業,也能通過跨企業的培訓和學校工廠的補充訓練或委托其他企業代為培訓等參與職業教育。
(5)培訓與考核相分離。考核由行業工作協會組成考試委員會,考試委員會一般由3~7人組成,其中至少1人是企業雇主,1人是雇員(行業專家),1人是職業學校教師,表決時采用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嚴禁舞弊。
(三)強有力的經費投入,為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保障。
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的支持,每年德國各級政府在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上都下撥大量經費。以德國大學為例,2002年投入在農業教學及研究的經費就有4.653億歐元。而州政府主要負擔農業職業教育系統的人事費用、校舍建設和維修、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費用。通過有效的財政分級負責制度,為農業職業教育提供了可靠的經費來源,促進農業教育事業的發展。同時,政府鼓勵個人或企業對農業職業教育進行捐助,增加農業職業教育經費。
在“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中,培訓經費由企業和學校共同負擔。其中企業承擔約四分之三。企業所承擔的培訓包括培訓設備、培訓人員工資、受培訓人的津貼和社會保險費。企業培訓受到國家的鼓勵,培訓費可以抵交利潤稅。
二、對我國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啟示
近年來,中央高度重視農民教育培訓工作。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將農業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又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加快發展我國農業教育培訓工作,不但有利于當前“三農”工作的順利進行,而且有利于增強我國農業整體競爭力,發展現代農業。
(一)完善農業職業教育立法
在我國,建立完善的農業職業教育體制,需要有可靠的法律保障。雖然我國已在1996年通過了職業教育法,也對職業教育管理體制、經費等做了規定,并且在2006年10月通過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但是針對我國農業職業教育的全國性專門法案還是沒有的。而許多西方發達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就制定出了明確的農業教育法案,從管理體制、培訓內容、經費投入等多個角度規范農業職業教育體系。為了推進我國的農業職業教育,我們有必要通過立法措施支持農業教育事業,以立法的形式確立農業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規定和鼓勵農民接受職業教育,促進農業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
(二)深化農業職業培訓
結合中國實際,深化農業職業教育培訓,突出農民職業教育的職業性、層次性和實用性,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方式。首先,加大組織專業人員深入農村對農民進行培訓的力度,擴大技術培訓班、示范班、函授、電視廣播授課等學習方式的覆蓋面,指導農民學習新知識、新技術,獲得相應職業技能。其次,進一步加強農業科技知識的宣傳和推廣。當前,國家已經通過農業科技入戶直通車、農民科技書屋等方式深入推廣和普及農業科學技術和知識,但推廣面還很有限,為了進一步推進農業職業培訓,增加國家在農業職業教育方面的政策傾斜以及資金和技術投入還是有必要的。第三,發揮農業合作社和農業公司的培訓功能。由于農業合作社和農業公司與農民接觸的時間多,可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經營的主要產品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提高農民的生產能力。
(三)保障農業職業教育投資
發展農業職業教育必須有可靠的經費保障。一方面,政府繼續加大對農業職業教育投資力度,為農業職業教育提供物質基礎。2004年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項目中央財政資金預算額度為5000萬元,并且在農業科技3項費用中投入了13.22億元。這些資金的注入有效地促進了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但相對于發達國家對農業職業教育的投入,我們的投入還是比較低的。因此,各級政府在安排職業教育經費時必須保證農業職業教育經費逐年增長,保證農村科技開發經費、技術推廣經費等資金的科學使用,并且提供穩定的農村勞動力培訓經費。另一方面,積極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尤其是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到農業職業教育中來,通過相關的政策引導,使企業和個人愿意投資農業職業教育,這樣既增加了農業職業教育的經費來源,又有利于農業職業教育的持續發展。
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蔣昕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