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農廣事業需要,我不管干什么都可以,再苦再累也心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農村改革的新征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激活了廣大農民和基層干部學習農業科技知識的熱情。為適應農民群眾的新期盼,1980年12月12日,國家農委、中國科協、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央廣播事業局、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農業部、農墾部、中國農學會聯合發文,成立了中央農業廣播學校,決定用廣播電視、錄音錄像等手段面向廣大農民開展農學基礎知識教學。湖南省人民政府響應中央10部委號召,決定依托省農科院農學會成立相應機構開展對全省農民的教育培訓。院領導不約而同地把目標鎖定到了畢業于湖南農業大學、在院植保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的向鎮瀾身上,抽調他著手湖南省農業廣播學校的籌備工作。
萬事開頭難,籌建一所學校更是難上加難。向領導匯報,找部門協調,下基層調研,組建基本隊伍……每一項工作無不傾注了向鎮瀾和籌備組工作人員的心血和汗水!為了爭取領導的支持,向鎮瀾在幾次約不到專題匯報機會的情況下,干脆蹲守在領導家附近,在寒風中足足等候了四五個小時,當晚歸的領導看到凍得直打顫的向鎮瀾時,感動地在呈批件上簽了字。功夫不負有心人,1981年5月,省政府辦公廳發文成立了中央農業廣播學校湖南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各市州和縣市區參照省里作法成立了相應機構,形成了省、市、縣(市、區)、鄉(鎮)的四級辦學和管理體系,從而開辟了農民職業教育的新領域。
作為一所沒有圍墻的遠距離教育學校,線長面廣,如何確保教育質量,培養合格人才,是向鎮瀾和每一個農廣人孜孜以求、不斷探索的一個重要課題。家住寧鄉縣農村的農廣校學員李蘭芝,父親早逝,家庭經濟拮據,不滿20歲的她就苦苦支撐著全家人的生活。向鎮瀾得知這一情況后,立即上門看望李蘭芝,鼓勵她堅持學習,并給予資助。在向鎮瀾的鼓勵下,沉重的家庭擔子并沒有壓倒李蘭芝,白天干農活時,她把收音機帶到田頭地頭,夜晚在油燈下堅持溫習農廣校課程。后來,她不僅學完了農廣校全部課程,還以優異成績考上了研究生,現已出任海南省熱帶作物研究所所長,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為了真正讓農民通過參加農廣校學習后發家致富,向鎮瀾經常深入到基層分校教學班和村組,了解學員和廣大農民的學習需求,探索學用結合、進村辦班等新路子,率先在全國農廣校系統將中專班辦到村級,辦到農民家門口;率先提出學用結合的辦學思路,讓學員邊學邊用,學以致富。這些嘗試和探索得到了中央農廣校的充分肯定,多次在湖南召開現場會,推廣湖南省農廣校的作法。
向鎮瀾從農廣校籌備創辦到發展壯大,雖然在較長時間內一直是一名普通干部,但他從無怨言,而是勇挑重擔,始終發揮骨干作用。他常說“只要農廣事業需要,我不管干什么都可以,再苦再累也心甘”。
1990年9月,為迎接全國農廣??平膛d農經驗交流會議在湖南召開,他擔負起會議材料的起草任務,由于時間緊任務重,他夜以繼日趕寫材料,不料引起嵌頓性疝病發作,絞痛一股股襲來,汗水一串串滾落,手腳一陣陣顫抖。當想到會議時間越來越臨近,他緊咬牙關,鏖戰兩天兩晚,終于提前交稿。當他被送到醫院救治時,已造成部分組織壞死,醫生嗔怪道:真是不要命了?!
“為了農民素質教育,有些事不能硬擂,既要實干也要巧干,關鍵是要干成事!”
在湖南農廣校系統曾流行一首打油詩:農廣校真好笑,不像機關不像校,沒場地沒機子(設備),沒師資沒票子(經費)。這正是農廣校創業時期艱苦條件的真實寫照。
1992年,向鎮瀾被任命為副校長,分管財務科和綜合科,協助學校一把手開展各項工作。當上副校長的他,仍然兢兢業業,任勞任怨,既當好管家,又當好辦事員。特別是在宣傳推介農廣校辦學思想、辦學形式、辦學成果等方面,他不遺余力,親力親為,拿出看家本領,搞調研、寫報告、編簡報、印畫冊、上報刊,他就發展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撰寫了大量的文章,發表在各類報刊的就有100多篇,其中有的在國際學術交流會上發表,有的獲得全國報刊一等獎。通過全方位的宣傳,農廣校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擴大了,得到了更多領導的重視和部門支持。1996年省財政廳同意設立農業廣播電視教育專項資金,納入財政預算,用于支持各級農廣?;A設施建設和教學業務工作。各級農廣校在專項資金的引導下,積極爭取當地政府和主管部門的支持,加大了投入力度,辦學條件得到較大改善。全省124所市、縣級農廣校中有40所學校有了自己的教學和實訓基地,瀏陽市、寧鄉縣、通道縣、安化縣、邵東縣等農廣校的辦學工作已跨入全國農廣校系統先進行列。
進入新世紀,隨著國家“三農”政策的進一步惠及普通農民,各級各部門對農民培訓、農民教育的支持越來越大、投入越來越多、渠道越來越廣。農廣校的地位、職能日漸弱化,招生日益滑坡,學校甚至面臨生存的嚴峻考驗。就是在這一關鍵時刻,2003年,向鎮瀾出任湖南省農廣校校長,盡管履新,但他并沒有感覺到履新的欣喜,只覺得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工作的難度更大了。在充分調查研究、客觀分析大勢的基礎上,向鎮瀾提出了“農民教育培訓不能搞吹糠見米的事,關鍵在于打牢基礎,提升后勁”的思路。在一次校務工作會上,向鎮瀾針對農民教育培訓出現的新情況、新形勢,特別強調:“為了農民素質教育,有些事不能硬擂,既要實干也要巧干,關鍵是要干成事!”
向鎮瀾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增強農廣校的職能,轉變發展思路,向鎮瀾積極爭取上級有關部門重視,促成由省委辦公廳牽頭組織的全省大調研,并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農民培育培訓工作的建議。2003年和2008年,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先后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民素質教育 提高農民科技文化水平的意見》(湘辦發〔2003〕12號)和《關于加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意見》(湘辦發〔2008〕4號),兩個文件,對推動湖南省農民教育培訓和農廣校事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農廣校走上了一條全新的路子。
“我奉行一條座右銘‘不比職位比作為,不比權力比努力,不比金錢比貢獻!’”
向鎮瀾出生農家,全家七口靠父親掙工分養活,每年年終結算時,家里總是隊上的虧欠戶。下雨天,不管天氣多冷,向鎮瀾和其他農村孩子一樣,大都是打著赤腳去上學。農民的苦、農民的難,向鎮瀾感同身受。通過刻苦學習跳出了“農門”,但他對農民的感情始終如初。有一年回老家過春節,到村里的五保戶家拜年時,發現這位五保戶所住的土磚房漬水,有倒塌的危險,這本應是當地政府負責的事,但情況危急,又是隆冬時節,向鎮瀾當即掏出2萬多元,利用一個長假為這位五保戶蓋起了三間紅磚房,并且將自來水管引進了屋里。向鎮瀾經濟上并不富有,但他對困難者總會出手相助,每逢救災賑災,他都按農廣校最高標準捐助。
正是因為植根農村,懂得農民,情系農民,向鎮瀾才真正懂得“三農”問題的關鍵是農民問題,而農民問題的重點是農民教育問題。從大學畢業后,由于學業成績優異,向鎮瀾被分配到省內一級科研機構省農科院工作,并被全國著名的植保專家夏松之教授點名當其助手。這對于一名大學畢業生來說是何等榮耀的事。但是僅僅兩年時間,植??蒲泄ぷ鲃倓傋呱险?,一紙調令就叫他放棄自己心愛的科研工作、白手起家籌辦農廣校,如果是一個注意個人得失,與組織討價還價的人是絕不可能做到的。但向鎮瀾想到農廣校是向廣大農民群眾傳播農業科技知識,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幫助廣大農民致富奔小康,這比個人的利益得失要重要得多、緊迫得多。向鎮瀾二話沒說就投入到農廣校的籌建工作中去了。
面對農廣校工作的艱辛,向鎮瀾也曾有過脫離苦海的想法。長沙市農委的商調函來了、省教委成教處處長正式找他談話商調,這一個個十分誘人的機關和崗位最終還是沒有動搖向鎮瀾為農民教育傾注畢業精力的意志。他在一次上級黨組與他談心時說:“我奉行一條座右銘‘不比職位比作為,不比權力比努力,不比金錢比貢獻!’”“要是只算經濟賬,我這輩子的付出與獲得肯定是不成正比的。但我看到那樣多的農民朋友學到了知識,提高了技能,成為致富一方的能人,我就覺得非常值!”
情系農科教,堅守三十載。2011年底,湖南省農廣校迎來了而立之年的喜慶和輝煌。30年來,全省14個市州、110個縣市區設立了分校,累計招收中專學歷生31.7萬人,多層次農民科技培訓814萬人次,職業技能鑒定發證8.4萬人。涌現了一大批創業發展典型、農業科技示范戶、種養加能手、農村經營能人和能工巧匠。在歷屆學員中,有2.4萬人成為了農業科技人員,4.4萬人成為了農村科技示范戶和專業戶;6.4萬名農村基層干部參加了農廣校學習,其中5萬人已獲得中專文憑,有912人成為縣處領導,8443人成為鄉鎮領導骨干,9873人獲得縣以上政府表彰的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稱號,2542人先后當選為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目前在崗的鄉村干部中尚有3.6萬人是農廣校學員。農廣校為全省農民素質的全面提高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得到了中央農廣校的充分肯定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湖南省農廣校多次被評為全國農廣校辦學工作先進單位,并被農業部授予“育才興農示范?!薄?/p>
在湖南省農廣校成立30周年座談會上,向鎮瀾自豪而動情地說:“為農業廣播電視教育事業付出一輩子的心血,終于有了回報!”并當場賦詩一首:“農廣三十載,苦中更有甜;民富咱添瓦,國強我加磚;科技興邦本,育人百業先;若非人生短,再干五百年?!?/p>
呂運濤 喻宗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