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2006年開始,江蘇省委、省政府將農民培訓工程列入為農村新辦五件實事之一時起,房霞娣覺得可以發揮自己特長的機會終于來了。通過“一建二培三詢”的方式,一整套工作方案和方法在她清晰的思路下變成了現實。
一是組建講師團:走訪各個鄉鎮,找準一批有能力、有熱情、有經驗、能深入田間地頭受老百姓歡迎的農技人員,又動員灌云縣農業局有深厚理論知識、關注農業發展前沿的專家同志,成立了灌云縣首支農民培訓工程講師團;二是培訓講師:進大學、進科研院所、進生產基地找專家對講師團進行培訓學習。房霞娣率先當起了鄉鎮講師團成員的輔導員。在縣舉辦講師團培訓班的10天里,她每天除認真聽取專家的講課外,利用休息及空余時間和廣大學員共同討論,使每一個成員都成了受歡迎的田頭課堂知識的傳播人;三是問詢農民需求:通過進鄉村、下田地,訪農民來收集信息,鄉親們需要什么,就制訂計劃培訓什么,訂單式培訓就這樣做了起來。這幾年來,全縣農民培訓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年年受到上級督查組的表彰,年終考核都達到優秀,房霞娣總是謙虛地說:農民滿意是大家的功勞,是國家政策的陽光讓我和農民有了收獲。
農民培訓工程開展多年了,如何把農民培訓工程辦出成效?這是埋在她心頭的一件大事。實踐中,房霞娣摸索創新出巡回辦班、定點培訓、示范基地引導等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和辦班形式,每年深入鄉村舉辦各種類型的培訓班在半年以上,培訓人次每年都超過萬人,集中到縣農廣校培訓農民在2000人次以上,示范基地教學也少不了她教學的身影。她刻苦鉆研業務,不斷更新知識,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她深知要給農民半桶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要搞好教學,使廣大農民想聽、愛聽,必須理論聯系實際,不斷拓寬知識面,緊跟市場形勢和時代步伐,了解市場需要什么,農民想學什么,急農民之所急,想農民之所想。農民思路開拓了,田里增產了,產品緊俏了,口袋增收了,這才達到農民培訓的效果。
一顆種子需要精心播種,細心管理,才能結出累累碩果。農民培訓工程經過多年探索實踐,已經在灌云這塊土地上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這其中飽含了房霞娣和她的講師團成員多少辛勤的汗水??!她總是笑著說:“我生在農村,深知農民的艱辛;長在農村,深知農民的貧窮;工作在農村,深知農民對知識的渴求。作為一名農廣校教師搞好農民培訓責任重大?!彼龍远▽κ聵I追求的目標,一如既往地視農民為親人,為農民服務,讓科技之花在農村廣闊的田野里自豪綻放。
江蘇省農廣校 齊乃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