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玉米青枯病在河南省各玉米產區均有不同程度發生,濮陽地區發病較重,發病率達30%以上,發病地塊每畝減產50~200公斤。
玉米青枯病是玉米產區的主要病害之一,具有發病突然、發展迅速、減產嚴重、防治困難的特點,已成為影響玉米豐產的重要制約因素,且有逐漸加重的趨勢。因此,加強對玉米青枯病的無公害綜合防治尤為重要。
一、發病原因
玉米青枯病也叫玉米莖基腐病,是為害玉米根和莖基部的一類重要土傳真菌病害。發病率一般為10%~20%,嚴重的達30%以上。青枯病一旦發生,全株很快枯死,一般只需5~8天,快的只需2~3天。目前,我國在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均有玉米青枯病的發生,已成為當前玉米生產上的一大病害。青枯病發病的輕重與玉米的品種、生育期、種植密度、田間排灌、氣候條件等有關。一般發生在玉米乳熟期前后,尤其是種植密度大、天氣炎熱、又遇大雨、田間有積水時發病重。
二、癥狀表現
1. 根部。首先是根系發病,局部產生淡褐色水漬狀病斑,逐漸擴展到整個根系,呈褐色腐爛狀,最后根變空心,須根和根毛稀少,使地上部供水不足,出現青枯或黃枯癥狀,植株易拔起。
2. 莖部。開始在莖基節間產生縱向擴展的不規則狀褐色病斑,隨后縊縮、變軟或變硬,后期莖內部空松。剖莖檢視,組織腐爛、維管束呈絲狀游離、可見白色或粉紅色菌絲、莖稈腐爛自莖基第一節開始向上擴展,極易倒折。
3. 葉片。病株葉片一般會由下而上逐步擴展,很快變成青灰色枯死,水燙狀或霜打狀,然后逐漸變黃。發病后期,果穗苞葉青干,呈松散狀,穗柄柔韌,果穗下垂,不易掰離,穗軸柔軟,籽粒干瘦,無光澤,千粒重下降,脫粒困難。
三、發病條件
玉米青枯病的發生、流行與品種、氣候因素、生長環境、栽培措施等有密切關系。
1. 品種。玉米青枯病的發生在玉米品種之間存在有差異或顯著差異,早熟品種比中晚熟品種發病重。在相同條件下,春播玉米發病重于夏播玉米,而且春玉米播期越早發病越重,適期晚播或種植中晚熟品種可延緩和減輕發病。
2. 氣候。如果灌漿期至乳熟期連續陰雨,光照不足,莖基部葉鞘間雨后積水多,容易發病。高溫多雨的年份,尤其在玉米灌漿期到蠟熟期,若暴雨后突然轉晴,土壤濕度大,氣溫驟升,往往會導致青枯病大流行。
3. 環境。一般水田玉米重于旱地玉米,低洼地玉米和坡地玉米重于平地玉米,連作地玉米重于輪作地玉米,覆蓋地膜的玉米重于不蓋地膜玉米。
4. 栽培。玉米青枯病的發生與栽培管理措施有一定的關系,增施鉀肥能提高其抗病能力,特別是氮、磷、鉀肥配合施用發病最輕;種植密度大,發病加重,產量降低。
四、無公害防治措施
1. 選用抗病品種。種植抗病品種是一項最經濟、最有效的防治措施。
2. 合理輪作。在同一地塊中連年種植玉米,可造成病原菌在土壤中大量積累,發病會逐年加重。重病地塊與大豆、紅薯、花生、棉花等作物輪作,可顯著減輕病害的發生。
3. 及時消除病殘體,并集中燒毀。收獲后深翻土壤,也可減少和控制侵染源。
4. 種子進行包衣處理或進行藥劑拌種。用3%的敵委丹(苯醚甲環唑)、2.5%的適樂時(咯菌腈)、6%的戊唑醇懸浮種衣劑、70%甲基硫菌靈等處理種子。
5. 合理密植,保持玉米田良好的通風透光性和正常長勢。
6. 合理施肥。推廣配方施肥技術,氮、磷、鉀合理配合使用,避免偏施氮肥,適當增施有機肥。每畝施用優質農家肥3000~4000公斤,在玉米苗期每畝施45%的三元復合肥15~20公斤,缺鋅地塊每畝施鋅肥1.5~2公斤,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在大喇叭口期每畝施尿素30~35公斤和硫酸鉀8~10公斤;在開花期每畝施10~15公斤尿素,加強營養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7. 用70%的甲基硫菌靈600倍液、58%的瑞毒錳鋅粉劑600倍液或72.2%的普力克(霜霉威)水劑600倍液喇叭口期噴霧預防。發現零星病株,可用甲霜靈400倍液或多菌靈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藥液500毫升。
河南省范縣農廣校
張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