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粘蟲主要發生在吉林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山西省等地區。據農業部數據統計,全國粘蟲發生面積近5000萬畝,發生面積之大、危害程度之重為近十年罕見。
氣候條件是誘發粘蟲災害的重要因素。雨水充足,土壤濕度和田間濕度較大,這樣的氣候最適合粘蟲的生長發育。事實上,早在今年2月份,這種粘蟲就襲擊了我國南方小麥地區,一代粘蟲啃食完小麥后,遷飛到東北地區,形成第二代粘蟲。隨著暖濕氣流,二代成蟲又再次遷飛回南方,途中形成三代粘蟲,在玉米成熟期瘋狂啃食,導致華北東北多地出現粘蟲災害。
受粘蟲災害影響,農藥市場表現活躍。由于蟲情嚴重,對農藥需求量大,供應出現緊張局面,在蟲害暴發地區,農民都在忙著買藥、打藥,噴藥自救,但由于蟲子產生抗藥性,他們不得不加大劑量和噴施次數。
在需求的帶動下,農藥價格直往上漲。吉林農安縣華家鎮農民反映,一瓶300毫升的氯胺磷,幾天前賣20元,現在賣30~40元,敵敵畏平時6元,現在賣到了10多元,這么高的價格,卻供不應求。在吉林不少地區采用機械噴灑農藥,打藥一公頃漲到300元,部分地區農藥價格幾天時間里漲了30%。加上政府的統防統治和飛防也帶動了農藥銷售,促進了市場行情的活躍。
隨著蟲災蔓延,各地區及時反應,紛紛打響了粘蟲殲滅戰。截至8月15日,長春市已投入財政資金600多萬元用于防蟲救災,目前已防治126.48萬畝,占發生面積的96.4%。吉林全省已防治二代粘蟲522萬畝,占已發生面積的93%。河北省農業廳已通過財政協調了2000萬元資金,緊急采購8460臺煙霧機,并使用直升機及400多臺大型施藥器械,完成重發區防治600萬畝。隨著防治的進展,罕見蟲災帶來的這波農藥市場行情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
農藥標簽識假辨劣
農藥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假冒偽劣農藥不僅會造成農作物減產或絕收,還會導致人畜中毒、環境污染、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等問題。提高識假辨劣能力,科學選購農藥至關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假劣農藥常通過標簽內容來“忽悠”消費者。標簽內容含有下面內容都屬于“忽悠”。
1. 帶有宣傳、廣告色彩的文字、符號、圖案。如“保證高產”、“可防治各種害蟲”、“無害、無毒、無污染、無殘留,對人畜環境安全”等。
2. 含有以農藥科研單位、植保單位、學術機構或者專家、用戶的名義或形象作證明的內容。如“某某專家推薦”等。
3. 含有“無效退款、保險公司承保”等承諾文字。
4. 國內生產的產品標有生產企業以外的機構名稱,如“某某總經銷、總代理”等。
5. 商品名稱,如草滅盡、菌除絕等。如為商標,應標注在標簽的邊或角上。
6. 未經登記的使用范圍和防治對象的圖案、符號、文字。如:登記作物是水稻,但在標簽上印有小麥的圖案。
7. 夸大宣傳。如某些廠家為了排擠其他企業生產的產品,提高自身產品銷量,在標簽上標注一些違規宣傳內容。如:銷量第一、規模效益全國第一、市場占有率第一、出口第一等,或某某博覽會、交流會、貿易會、推廣會、發布會等指定產品,或“××協作網、××植保站、××技術監督局推薦產品”。
這些都是農藥標簽不允許標注的內容,易誤導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