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是全球城鄉差別最小的國家之一。這主要得益于英國政府長期重視農村發展規劃,并不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雖然農業占英國GDP的比重僅1%,但英國非常重視農村的發展規劃。英國農村面積遼闊,農村人口持續增長,農村占總面積的86%。英國規定1萬人以下聚居區居民屬農村人口,2011年英格蘭農村人口有950萬,占總人口的19.3%。
英國政府長期注重從政策層面消除城鄉差別。2000年英國出臺農村白皮書,要求政府各部門在制定任何政策時必須考慮到對農村的影響,考慮到政策是否會給農村帶來不利影響,避免侵害農村利益。2004年英國出臺農村戰略,重點有3個方面:一是提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計劃;二是推行全民享有的社會公平,改變農村社會服務落后,機會不均等的現狀;三是提升農村價值,為子孫后代保護好自然環境。
英國目前正在執行“2007-2013農村發展七年規劃”,該規劃將投入37億英鎊,提升農業和林業競爭力,保護改善農村環境,扶持可持續鄉鎮企業,創建有活力的農村社區。2011年4月1日,英國環境食品及農村事務部進行機構改革,新設立“農村政策辦公室”,全面統籌涉農政策,維護農業、農村及農民的利益。英國政府擬在今年夏天出臺“農村政策宣言”,彰顯本屆政府重視農村發展的決心,賦予農村社區更大權力,在建設公租房、發展基礎設施、提供公共服務等方面享有更大的自主決策權。
英國農業科技有悠久的歷史。早在1843年,英國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農業研究機構——洛桑實驗站。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的巨著《物種起源》問世,此書在生物和農業科學的發展中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目前,英國已經擁有比較完整的農業科研體系和強大的科研隊伍。正是在科技力量支撐下,英國農業堅持走集約化和機械化道路,用1%的勞動力完成了全國所需農產品生產量的60%。
英國人均耕地少,是典型的人多地少類型。因此,英國較為重視農業土地單位生產率和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特別是近年來,英國農業處于下滑狀態,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始終在1%左右徘徊。為促進農業發展,英國政府不斷強化政策服務職能,不斷為農業注入新的活力。
其實,英國農業的發展不僅受惠于政府重視農業現代化、鼓勵集約經營模式、減免稅收等一系列政策,更得益于對先進科學技術的追求和依托,大力發展機械化農業,提高農業生產率。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國的農業科技進步較快,機械化發展迅速。1944年,英國只有農用拖拉機17.34萬臺、聯合收割機2500臺。而半個世紀后,英國已擁有農用拖拉機50多萬臺、聯合收割機4.7萬臺。這相當于平均每個農業勞動力擁有1臺拖拉機和0.5臺聯合收割機。目前,英國種植蔬菜的農場和養豬養雞的農場都實現了機械化。英國的農業機械配套,農業機具齊全,從耕作到收獲、進倉,每個程序都有相應的機械工作程序。
縱觀英國農業的發展歷程,有很多經驗值得借鑒。一是要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農業產業經營模式;二是政府行為的側重點要轉移到市場的培育和發展上;三是集中力量發展優勢農業;四是用法律手段保護和支持農業;五是實行價格保護政策;六是積極利用國際市場發展本國農業生產;七是用共同農業政策促進本國農業發展;八是用農業政策實現國家對農業的宏觀調控。
此外,為發揮規模效益、誘導規模經營,英國政府還鼓勵農場向大型化、規模化發展,引導中小農場進行合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總的來說,英國農業經歷了一個比較先進——衰退——恢復——再發展——現代化的曲折過程,但始終堅持將科學技術作為產業依托,是農業持續發展的關鍵。 王 濤 胡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