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工作的推進,新型農民逐漸成為農村發展的主力軍。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是把農村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
一、桃源新型農民培訓存在的問題
(一)培訓內容不夠合理
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科技的高速發展,社會對農民的要求越來越高。就湖南省桃源縣現狀來看,新型農民培訓的內容還無法滿足學員的需求。
第一,培訓內容結構不合理。通過調研發現,目前,桃源縣各級機構開展的農民培訓多是引導性培訓,即對農民開展傳統的種植、養殖科技培訓;求職技能、法律普及、安全衛生和最簡單的上崗前技能培訓,而對農民進行系統職業技術培訓則很少。具有轉移需求的農民希望培訓的專業技能主要有:車床、模具、修車、焊工、電工、電腦、酒店管理等,然而,在地方為期15天或10天的引導性培訓并不能滿足這批學員的培訓需要。調查顯示,有80%的農民認為自己需要職業技能方面的培訓,有70.5%的農民認為自己需要接觸技術知識方面的培訓,僅有18.6%的農民選擇傳統種植、養殖培訓。由此可見,農民的培訓需求與我們所提供的培訓存在明顯差異。由于職業技能和技術知識相對缺乏,培訓的就業率就會受到不小的影響。當談到對有關部門組織的培訓是否滿意時,有10%的農民認為很不滿意,12%認為不滿意,57%的農民表示滿意,28%認為非常滿意,其中不滿意主要原因集中在培訓實用性和能否保證就業方面。
第二,培訓專業重疊。縣內各種培訓機構開設專業重復,甚至培訓基地之間其特色專業都是一樣的。在本身辦學條件薄弱的情況下,同一地方專業重復建設,一方面造成了培訓資源分散,使得培訓質量層次得不到提升,另一方面在轉移就業上造成內耗。
(二)培訓方式單一
由于觀念認識、培訓資源、經費等多因素的影響,加上經驗缺乏,目前部分培訓機構在開展農民培訓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夠科學,培訓質量達不到農民就業要求。
第一,培訓時間過短。目前農民培訓主要以課時計算,15~30天的短期培訓不多,2個月以上的培訓少之又少。要在這樣短的時間內真正學習到過硬的勞動技能是很困難的。由于培訓后技術水平不高,培訓后的學員難以進入較高層次的現代用工企業就業,這樣不僅不能獲得較高的收入,同時還加劇了低層次產業領域就業的競爭。
第二,教學形式不夠靈活。根據調查,農民培訓中,通過課堂講授形式完成的有60.2%,現場指導僅占30%,而調查發現,農民更喜歡通過現場培訓、專家一對一指導、跟師傅學習等培訓方式,只有20%的人選擇課堂講授的形式。大部分農民更希望在培訓中心接受培訓期間與企業簽訂用工合同,這樣培訓針對性、實踐操作性強,培訓后就業崗位也有保障,學習時就能更加用心。由此可見,和農民多元的需求相比,目前的教學形式不夠靈活,明顯跟不上新型農民的需求。
(三)培訓資源缺乏整合
桃源縣農民培訓的機構很多,勞動部門有就業培訓中心;教育部門有職業技術學校;農口部門有農廣校及農機培訓中心;群團組織有各自的培訓實體;還有各類民辦培訓機構。但各類培訓機構自成體系、相互分割,基本上各自開展工作,各自發揮作用,沒有多少交流,沒有形成合力。同一個縣域內,培訓機構林立,良莠不齊,專業重復設置現象普遍,教學設備以及師資分散,這些狀況客觀上造成了農民教育培訓在發展上的不平衡,資源利用上的不合理,使得本來有限的培訓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嚴重影響了辦學效益,這些問題日益成為制約培訓深入發展的“瓶頸”。
二、完善桃源新型農民培訓的主要措施
(一)改革培訓內容
首先,要緊密圍繞桃源農業結構調整,根據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加重高效、特色種植技術的比重,逐步實現“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種養結構。
其次分類指導。對現代農業、農村服務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等農村從業人員,如農機手、植保員、村級動物防疫員、農村建筑工匠、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人員等,開展從業技能、法律法規及農業經營管理等知識培訓;對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專業農民,包括農業專業合作社社員、基層農技推廣人員,開展農業科技知識、實用生產技術及有關農業政策等知識培訓,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和務農技能,培養一批新型農民和農業技術推廣人才;對有創業愿望并有創業基礎的人員開展創業必備知識和能力培訓,提高其創業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造就一批農村創業者和現代農民企業家。
(二)創新培訓方式
現有的部門組織請專家教學的培訓模式往往流于形式,參加培訓的農民少,收效不明顯,進而影響了農民群眾參與培訓的積極性,甚至影響部門形象。因此,要注意結合本地經濟發展實際,與本地龍頭企業、招商引資企業的需要相結合,特別是針對農業龍頭企業及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突出地方特色產業,有針對性地開展企業所急需的農業技術工人培訓??梢苑龀忠慌鷮I的中介人力資源培訓機構和組織,通過他們設計科學、合理、系統的培訓內容,采取廣大農民能夠接受的培訓方式,通過理論與實踐經驗相結合的專家授課,增加權威性和專業性,提高廣大農民群眾參與積極性。
(三)整合培訓資源
新型農民培訓主體的建立和創新是達到培訓目標的重要環節。各部門應理順組織體系和職責分工,做好政策制定、總體協調、資金籌措、監督檢查等工作。各有關部門按分工抓好落實,勞動部門重點抓好勞動技能的培訓,農口部門重點抓好農業實用技術的培訓,教育部門重點抓好勞動預備培訓,經貿部門重點抓好本地用工的培訓,各個部門積極配合形成合力。鄉鎮則具體負責培訓的宣傳發動、組織實施、制定計劃等。各類職業培訓機構在相關部門的指導和鄉鎮的配合下,充分利用其師資、設備等方面的優勢,發揮培訓主陣地作用。職教著重培訓勞動技能,成教側重培訓文化知識,中介機構注重提供就業信息,三大載體既各司其職,又相輔相成,整合農村各類教育機構,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推動農村勞動力的可持續發展。